真實的世界,不是花房,不是溫床,更不是父母的羽翼。

物質不能帶來幸福

物質不能帶給人幸福,這是事實。但有時卻令人很費解,尤其是在不同文化體係的社會裏更是這樣。

“如果我有……我的生活一定會非常完美。”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想法。你真的很想得到某些東西:一台新電視機、一部新車、一雙很漂亮的鞋子等等。於是你就買下它們,在一段時間內你會癡迷於擁有這些。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你會逐漸對它們感到厭倦或者這些東西舊得不能再用了。生活中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例如,你的父母、爺爺、奶奶在你成長的日子裏曾花過上千元為你買玩具:小卡車、芭比娃娃、遊戲機和電動車……最後它們不是壞了,就是無法再吸引你的興趣。它們隻能給你帶來片刻的歡愉,之後就會變得一文不值。而你又會對其他的東西產生興趣。

這會帶來一個問題:“如果物質所帶給人們的僅僅是片刻的幸福,那它意味著什麼?”它可能意味著每天我們不得不尋找些新東西來維持這片刻的幸福。這聽起來有些類似於吸食毒品,按著這一點思索下去,你會發現一連串的問題:

什麼是幸福?

幸福意味著什麼?

我想在這一生中做些什麼?

什麼是人生的意義?

……

這一切非常深奧。

在物質幸福和精神幸福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別。物質幸福是指擁有過著基本舒適(或奢侈)的生活所必需的一切物品。而精神幸福則注重於這些物品以外的其他事物(情感等)。

一種普遍的哲學觀是:不管賺多少錢,你總是想要更多。因此如果你掙了2.5萬元,就會認為5萬元會令你快樂,而一旦你掙了5萬元就想要10萬元。幸福的標準會隨著貪欲的擴張永無止境地更改下去。事實就是如此,無論年薪是2.5萬還是1千萬元,因為你總是希望賺得更多,你的要求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越來越多。要知道,選擇不是很辛苦的2.5萬元年薪的工作會令你更快樂一些,因為你有時間去做那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這段話是說我們應該挖掘物質以外的東西,從而理解人生新的意義。

衡量一個人是否富有的方式有很多種,傳統上金錢是主要的標準。衡量的標準並不是唯一的,例如:

朋友——一個能夠主動與他人建立友誼,並帶給他人快樂的人擁有比金錢更珍貴的財富:朋友。

健康——一個身體健康的人有規律的飲食習慣,並經常會參加體育鍛煉以放鬆自己緊張的神經。人的健康比金錢更重要。

體力——一個從事體力勞動並經常跑步、遊泳的人會擁有強健的體魄。

家庭——對於一個將時間和精力傾注在自己的妻子(丈夫)和孩子身上的人來說,家庭是他(她)一生中最大的財富。

知識——不斷讀書、學習的人會積累下豐富的知識財富。

技能——經常從事實踐活動的人會練就一項非常優秀的技能。

性格——工作努力、誠實可靠、品行端正的人往往會贏得他人的信任,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這些財富同金錢相比,一個優點就是你不必為他們付稅。例如:你可以隨心所欲地汲取知識,甚至開一個龐大的知識“賬戶”,而不必付稅。沒人能夠盜取或凍結你的賬戶,知識是你唯一不能被人奪走的東西。

這些財富雖然與物質財富不同,但卻會以特有的方式給予你同樣的賞賜。不管電話廣告怎麼說,買東西也決不會像你的好朋友、你的愛人、聽話的孩子、用愛經營的家、奮鬥的目標和一份可心的工作那樣,能給你的一生帶來無盡的快樂。也許現在你對此感到很難理解,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你終會發現這些財富有多重要。

感受工作的快樂

感受工作帶來的快樂對於你的幸福和健康尤為重要。正如在經驗一中提到的那樣,你必須工作,至少你要賺到足夠的錢來養活自己。你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工作,那麼你為什麼不找一份真正令自己快樂的工作?為什麼不找一份每天早上起床一想到它就令你興奮不已的工作?幸福的意義也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