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主義真(3 / 3)

當年現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中“清華入黨”的一場戲裏,作為背景的小黑板上寫有一句話:“無產者隻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己。”這段話應該是《宣言》這一命題的意譯。

《宣言》還強調:“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裏,並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

因此,反對資產階級的壓迫,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實現人民當家做主,並盡快提高生產力水平,向共產主義社會邁進,成為無產階級的曆史使命和偉大任務。

《宣言》還提出隻有通過全世界無產者的聯合和自己領導暴力革命來推翻現存的社會製度才能達到共產主義,並作出重要的預言——“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麵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隻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這樣,《宣言》就很好地解決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定位——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怎麼去,也就是使命、目標、戰略三大問題。

《宣言》的引言和四章正文、七篇序言是一個完整的文本。馬、恩在《宣言》七篇序言中的第一篇,即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就指出:“不管最近25年來的情況發生了多大的變化,這個《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說來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某些地方本來可以作一些修改。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曆史條件為轉移。”接著,非常明確地指出了初版《宣言》中存在的三個問題:

第一,“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沒有特別的意義。如果是在今天,這一段在許多方麵都會有不同的寫法了。”

第二,由於有了無產階級第一次掌握政權達兩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實際經驗,“所以這個綱領現在有些地方已經過時了。特別是公社已經證明:‘工人階級不能簡單地掌握現成的國家機器,並運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第三,“關於共產黨人對待各種反對黨派的態度的論述(第四章)雖然在原則上今天還是正確的,但是就其實際運用來說畢竟已經過時,因為政治形勢已經完全改變。”

馬、恩兩位革命導師的自我批評態度,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學習和運用《宣言》乃至馬克思主義,應該要抱著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科學態度。如果拘泥於《宣言》的某句話、某個觀點,就不可能把握其精神實質。

有一外國友人,其中文名字叫傑瑞,是英國一家著名的人壽保險公司“標準人壽”的董事長。他父親曾經當過英國共產黨的領袖。他是江蘇省人民政府的經濟顧問,每年都要到南京來開例會,曾與我探討過《共產黨宣言》是否“過時”的問題。因為變化是客觀的,最大的變化在於純粹意義上的無產者越來越少了,員工持股已成為西方眾多企業的選擇。

我和他說,讀《共產黨宣言》不僅要讀正文,還要讀它的七篇序言。如第一篇序言寫就時,雖然離《宣言》發表還不足25年,但已反複說到《宣言》中有些地方過時了。而現在畢竟離《宣言》發表已160多年,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與時俱進地學習和貫徹《宣言》精神。最明顯的例子是,《宣言》中有一句經典名言:“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製。”但我們今天不僅不消滅私有製,還要大力鼓勵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

還可以舉一個例子,馬克思在《資本論》、《哥達綱領批判》等重要著作中,對保險領域有很多精辟論斷。其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論述:“補償風險的保險費隻是把資本家的損失平均分攤,或者說,更普遍地在整個資本家階級中分攤。”(《資本論》第四卷《剩餘價值理論》第三冊、第393頁—394頁)

如果單純從字麵上理解,就會得出保險隻是資本家階級的事情。而馬克思這段話的實質是關於保險分散風險、實行經濟補償這一基本職能的論述。

中國保監會主席項俊波最近指出,目前我國GDP世界排名第2位,但保費收入排名僅第6位。人均保費世界平均為661美元,我國為163美元,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世界排名61位。保費收入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為66%,我國為30%,世界排名45位。另外,一些關係國計民生的保險業務覆蓋麵還不寬,我國人均長期壽險保單持有量僅為01件,遠低於發達國家15件以上的水平。我國的家庭財產保險投保率僅為5%左右,公眾責任保險的投保率不到10%,而在發達國家,這些險種的投保率一般在80%以上。近20年來,國際上自然災害的保險賠付金額一般都占災害直接經濟損失的30%—40%,我國的這一比例僅為3%左右。

所以,當前我國保險業在實現無產階級的曆史使命,“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的過程中,就要努力加快保險市場的建設,增強保險的滲透率和覆蓋率,為全社會提供更多的保險產品和更優質的服務。

2012年10月15日《學習時報》頭版頭條“高層訪談”專欄,刊登了中國保監會主席項俊波答記者問的長篇文章,標題就是《讓保險惠及更廣大的人民群眾》。這正是體現了我國保險監管機關緊密結合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具體實際,與時俱進地學習領會馬克思主義原理,努力在實踐中履行好曆史賦予的使命和責任。

二、 《宣言》最核心的思想是“每個人的自由發展”

過去讀了多次《宣言》,也讀過不少研究《宣言》的文章,但對什麼是《宣言》最核心的思想卻是不得要領。如有人認為是“消滅私有製”;有人認為是“階級鬥爭與無產階級專政”;有人認為是“兩個決裂”——同傳統的所有製關係實行最徹底的決裂,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現在,人們都傾向於《宣言》中提出的一個命題:“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普遍認同《宣言》最核心的思想是“每個人的自由發展”。

其實,《宣言》關於“每個人自由發展”的命題,是馬克思一生不懈的探索。馬克思有一句名言:“自由的人就是共產主義者。”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馬克思在合計達205萬字的巨著《資本論》中還明確地指出,共產主義社會,是比資本主義“更高級、以每個人的全麵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是人類社會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

在恩格斯晚年,有人請其簡要概括未來的社會時,恩格斯說,除了《宣言》中這段話外,“我再也找不到合適的了”。

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最終奮鬥目標,是實現全人類的解放。而根據辯證關係,共性寓於個性,一般寓於個別。隻有每個人都獲得解放,才可能有全人類的解放;隻有每個人都能自由發展,才可能有一切人的自由發展。今天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以人為本”的理念,一切工作從“人”出發,一切工作的目的是為了“人”,正是貫徹落實《宣言》最核心思想的具體體現。

三、 堅定共產主義信念依然是對共產黨人的最基本要求

160多年來,馬、恩預期能率先由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奪取政權的西歐發達國家,並沒能實現偉大導師的構想;曾建立起無產階級政權的東歐國家也先後發生了蛻變。《宣言》中那句著名的開頭語“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遊蕩”,仍然是當前的現實。

為什麼資本主義製度垂而不死?這是長期以來給人們帶來疑惑的一個問題,有些人的共產主義信念還因此產生了動搖。

其實,《宣言》所指出的“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簡稱“兩個必然”),是一種趨勢、一條規律、一個結局。而其中的過程是相當漫長、曲折的。

早在1859年,亦即《宣言》發表11年之際,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就提出了“兩個決不會”的著名論斷:“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裏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頁)

恩格斯於1895年3月在《卡爾·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法蘭西階級鬥爭〉一書導言》中,也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反思。他指出:“曆史表明,我們以及所有和我們有同樣想法的人,都是不對的。曆史清楚地表明,當時歐洲大陸經濟發展的狀況還遠沒有成熟到可以鏟除資本主義生產的程度。”(《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0頁)

把“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結合起來,才能更為完整準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關於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必然規律和必要條件。這兩個著名的科學論斷,共同構成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核心。

應該看到,160多年來,資本主義國家的政要和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也在不斷地研究馬克思主義,從中尋找挽救資本主義製度的“藥方”。比如《宣言》中提出的無產階級專政國家需要實行的10條措施,其中“征收高額累進稅”、“廢除繼承權”、“通過擁有國家資本和獨享壟斷權的國家銀行,把信貸集中在國家手裏”、“把農業和工業結合起來,促使城鄉對立逐步消滅”、“對所有兒童實行公共的和免費的教育”等等,他們落實得更加積極。

為了緩解資本主義“在生產上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他們也在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如日本在戰後就設有經濟企劃廳、國土廳等計劃部門,法國也設有計劃總署和現代化委員會等宏觀規劃部門。

然而,資本主義畢竟是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是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有製之間的矛盾。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當時雖然低估了資本主義的自我調節能力與危機應對能力,但隻要資本主義製度存在,其內在的基本矛盾就算是可以緩和,也不可能從根本上克服。今天的資本主義依然是私有製的資本主導,剝削依舊。

有三組數據很能說明問題。第一組數據刊登在2008年7月17日英國的《衛報》:由美國樂施會、康拉德·希爾頓基金會和洛克菲勒基金會共同資助發表的2008年《美國人類發展報告》顯示:15%的美國兒童生活在月收入不足1500美元的家庭;14%的美國人讀寫能力不足,連看懂報紙文章和物品使用手冊這類基本的事情都做不到;最富有的1/5美國人年均收入168170美元,幾乎是收入最低的1/5人口的15倍,後者的年均收入僅有11352美元。

第二組數據來自美國社會主義工人黨機關刊物《國際社會主義評論》2008年11月刊發的評論文章。文章指出:1973年美國人均GDP是2萬美元,2006年是38萬美元,增長了90%。然而在此期間工人的工資卻下降了,1973年美國工人的實際工資是每周330美元,2007年下降到每周279美元。

第三組數據來自美國人口普查局於2011年4月發布的報告:2010年美國貧困率為151%,貧困人口達到4620萬人,為52年來最高。與此同時,社會財富高度向以華爾街為代表的少數富有的美國人集中。最富有的5%美國人擁有全國72%的財富。

哪裏有壓迫剝削,哪裏就有反抗。全世界最富有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在2011年9月17日,就爆發了數萬人參加的“占領華爾街”運動,並且蔓延到舊金山、華盛頓等847個城市。

事實充分說明,資本主義不可能消滅剝削,剝削必然導致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從而導致社會矛盾深化。作為共產黨人還是要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堅信“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這是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成功向共產主義社會前進的思想保證和前提條件。

四、 書內書外拾遺

1. 恩格斯在《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此時馬克思已經逝世),具體闡釋貫穿在《宣言》中的基本思想時,特別強調了“這個基本思想是屬於馬克思一個人的”。在《宣言》1888年英文版的序言中,恩格斯再次指出,是“馬克思起草了這個能使一切黨派都滿意的綱領”;“雖然《宣言》是我們兩人共同的作品,但我認為自己有責任指出,構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是屬於馬克思的”。

而事實上,《宣言》的相當一部分重要內容,來源於恩格斯在1847年6月為“共產主義者同盟”成立大會起草的綱領性文件——《共產主義原理》。馬克思則由於經濟情況不允許,買不起船票,未能參加此次大會。

《共產主義原理》采用的是一問一答的寫作形式,總共有25個問題。在《共產主義原理》的一開始,恩格斯便明確界定了什麼是共產主義:“共產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的學說。”

對於限製私有製,恩格斯列舉了12條最主要的措施,包括開征累進稅、高額遺產稅;對全體社會成員實行同樣的義務勞動製;取消一切私人銀行和銀行家等等。後來,這些措施體現在《共產黨宣言》的第二章中。

《共產黨宣言》的寫作是在恩格斯的《共產主義原理》基礎上進行的,可以說,《共產主義原理》中的精華部分都被吸收進《共產黨宣言》中去了。正是由於這一原因,《共產黨宣言》才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

恩格斯的謙虛,正好彰顯了他品格的高尚。

2. 毛主席說過:“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而最先送來的正是《共產黨宣言》。1936年他在與斯諾的談話中曾指出:有三本書銘刻在了他的心中,建立起了他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這三本書是:《共產黨宣言》,陳望道譯,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書;《階級鬥爭》,考茨基著;《社會主義史》,柯卡普著。”

在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於延安召開的黨的七大上,毛主席提出要讀5本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這5本著作分別是:《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兩個策略》、《“左派”幼稚病》、《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

到了1949年,黨的七屆二中全會要求廣大幹部要閱讀和學習12本馬列主義的經典著作,《共產黨宣言》名列首位。

3. 第一個譯出《共產黨宣言》中文版全譯本的陳望道先生,也是最早期的共產黨人之一。他被選為黨的“一大”代表,但並沒有出席“一大”,據說是因與陳獨秀意見相左,故退而避之。結果陳獨秀也沒有出席“一大”,隻派了包惠僧做他的代表,並指定由張國燾主持會議。

陳望道雖然沒有出席這次重要會議,但他翻譯《共產黨宣言》的稿費卻用作了資助“一大”會議的經費。

4. 陳望道的譯作與“信、雅、達”的要求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如非常著名的開篇第一句話,陳望道譯成:“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大地徘徊。”既然是幽靈,就無所不在,不會局限於在“大地徘徊”。遠不如現譯本的“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遊蕩”貼切傳神。

5. 《共產黨宣言》中說“工人沒有祖國”,這是就整個階級而言的,也是為全書最後那句著名的口號:“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作鋪墊的。

主要參考文獻:

1 馬克思和恩格斯:《共產黨宣言》;

2 牛先鋒:《與時俱進讀〈共產黨宣言〉》,《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12年第10期;

3 李海青:《科學認識資本主義的曆史發展趨勢——〈共產黨宣言〉基本思想的再認識》,《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12年第10期;

4 項俊波:《讓保險惠及更廣大的人民群眾》,《學習時報》2012年10月15日頭版頭條;

5 艾四林、曲偉傑:《〈共產黨宣言〉導讀》,中國民主法製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