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筆如有神(2 / 3)

一“網”打盡

一“網”打盡

當年長征路上,曾發生過一個小插曲。1935年8月4日,黨中央在四川省沙窩召開的“沙窩會議”上,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已初露端倪。但他惡人先告狀,指責中央紅軍(紅一方麵軍)領導層製造不團結氣氛。當毛主席請他列舉例子,用事實說話時,張國燾竟振振有詞地來了一句:“馬克思說過,無風不起浪。”

一般來說,不會有人對此提出疑義。因為張國燾乃是北京大學畢業的高材生、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主持人,還是中共派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的團長。可是參會的人中偏偏有個博古(秦邦憲)。他也非等閑之輩——赴蘇的“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中就有他,據說他和王明(陳紹禹)都可以將《資本論》倒背如流。而且博古是剛去職的中國共產黨總書記,從理論學識素養到黨內任職資格,都不遜於張國燾。博古當場質證說:馬克思從沒有說過“無風不起浪”,如果說過,請你指出是哪卷哪篇?結果把張國燾鬧了個大紅臉。

本人30多年前曾聽黨史課教授評論此事時說過,博古並非意氣用事,也非故意顯擺自己的學識。他這樣做是有深意的。因為如果任由張國燾信口開河,很可能他接著會說共產國際領導人曾如何向他麵授機宜了,而這將是死無對證的。

顯然,當年博古駁斥張國燾靠的是博聞強記、滿腹經綸。今日今時則簡單得多了,隻需在互聯網的“百度”、“穀歌”等搜索引擎中輸入關鍵詞,一查就知道了。

網絡時代的到來,讓人們享受到了信息搜集和閱讀的便利,減少了精神與物質的獲取成本,感受到了現代信息技術的穿透力、統治力。

現在有什麼問題不必尋問他人,免得人家認為你故意找茬。有問題直接問“百度”、“穀歌”即可。

工具書看來也不需要了。記得2004年我調離深圳保監局時,給全局同誌每人贈送了一套新版《辭海》;2008年我調離寧波保監局時,又給全局同誌每人贈送了一套新版《辭海》。那是因為當時網上還缺乏權威發布。而現如今“百度百科”、“穀歌百科”、“搜搜百科”……但凡著名網站都可搜到你需要的東西,難怪風靡了多少年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也要停出紙質版書了。其實電子版的也沒有必要存在,這就是網絡的力量。

以報紙為主要代表的紙媒體也麵臨著生存威脅。因為紙媒體刊登的新聞最新也是幾小時前的“舊聞”了,但網絡新聞卻是即時、滾動的新聞。而且一份報紙的信息量畢竟有限,但網絡新聞卻是無限的,隻要你有時間、有興趣去瀏覽閱讀。難怪美國在近5年中,有4000多份報紙(紙媒體)消失了。就連過去的巨無霸《紐約時報》,現在也是靠網絡傳媒贏利。

還有傳統實體書店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了。2007年,國家招錄公務員考試有一道麵試題:“對那些隻看書不買書的人,假如你是書店經理,你會怎麼辦?”這其實已是很現實的問題了,很多人都是在書店選書,然後在當當網購書。一是因為便宜,同樣的正版書,可以打五至九折。這也是很正常的,因為網絡書店無須在繁華鬧市區搞營業地點,也無須從早到晚開空調,書籍也無被損被盜之虞,成本自然大不一樣。二是便捷。有物流配送中心,能及時送達,送書費也很便宜。

本人原來從不在網上購書,這主要是源於多年來形成的逛書店的習慣,當然也有對傳統實體書店的支持情結。但也就在2007年秋,開始有了轉變。

本人有向同事和朋友贈書的習慣,既贈自己的拙著,也贈自己認為值得一讀的書。當時擬送兩本書,其中王樹增的《長征》,定價53元,書店不打折(雖然是一次購40本);當當網則是打七折,即使加上每本書5元的運送費,也還是便宜不少。此外,書店沒那麼多現貨,要先預訂,到貨時間是10天以後。當當網則是3天就送到手上。

網上購書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品種齊全。實體書店已撤架多時,絕跡多年的舊書當當網都有,因為它不需要占用書架展示,在網上展示的空間大著呢。而且搜索方便,一網可以打盡,相信沒有哪個書迷能抵擋住這種誘惑。

紙質書不會消亡

紙質書不會消亡

隨著網絡化的發展,數字技術的風行,傳統文化媒介已受到致命衝擊。

首先出現危機的是紙媒體,全球每年大約有上萬種報紙雜誌消失。中國境內報業算是一枝獨秀,原因是各級黨報黨刊有訂閱任務;行業媒體、企業報刊作為行業文化、企業文化的載體和象征,能夠得到基本的資金支持。

其次是圖書館。遙想當年為辦一張借書證四處奔波,為排隊(排期)借一本心儀的好書望穿秋水。圖書館內更是人頭湧動、熙熙攘攘。占座位、假用功;獻殷勤、博芳心,圖書館每天都在上演人生悲喜劇。而現如今卻大多是“門前冷落車馬稀”,不是僧多粥少,而是粥多僧太少。雖然各地的公共圖書館越建越大、越建越氣派,但不過是一方父母官的政績工程罷了。

實事求是地說,作為傳統文化機構,圖書館是最用心、最努力想與時俱進的:電子查詢、網上借閱,提供複製複印,舉辦時尚講座……然而終歸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估計圖書館最後的歸宿,是成為紙質書、電子書及音像製品等的檔案館、博物館、展覽館。

再就是實體書店。當年一擁而上的民營連鎖書店,早已風光不再,而且絕大部分已關門大吉。得到政府資助的書店、書城,雖然仍在苟延殘喘,但大多已選擇擠出相當空間賣各類商品。有的甚至賣生活用品、賣床上用品,這可說是有辱斯文的。孔夫子若活到今天能夠見識,肯定會捶胸頓足,痛呼“禮崩樂壞”的。

有人說實體書店不會消亡,因為很多人有逛書店的習慣。但我認為最不可靠的恰恰是習慣,逛書店的習慣是不難改變的。

我也算是書店的老常客了,50年如一日,每到周末和節假日必逛書店,每到一地也必逛書店。但現在我已甚少逛書店,基本上是在網上選書。因為網上書城不僅種類多,上架快,不撤架,而且購書便利、便捷、便宜。

所以我現在是偶爾逛逛書店,這個習慣已經屬於“選修課”而非“必修課”了。2012年6月24日晚,我在台北市逛了一回大名鼎鼎的誠品書店。偌大的書店內,讀者寥寥無幾。還不能排除有些人隻是在書店選書,回家再上網購書。

誠品書店是一家24小時開門營業的連鎖書店,想必空調、照明、員工工資等固定成本會更高,真的不知道它還能堅守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