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本無才
辦法總比困難多
世界上有沒有“沒有辦法”解決的事情?應該是沒有的。有許多棘手的問題,我們可能暫時找不到破解的辦法,但並不等於沒有破解的辦法。所以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隻承認“尚未認識論”,而否認“不可認識論”。
永遠要記住:永遠沒有“沒有辦法”的事情。這句話可能說得絕對了些,用廣州市老市長、也是“平民市長”黎子流先生的話來說,就是“辦法總比困難多”。
所以本人曾在拙文《用心與不用心》中寫過,要慎說三句話:“沒有”、“不知道”、“辦不了”。因為常說這三句話的人,容易使領導和同事們對他們失去信任感。
既然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就不能總想著當“二傳手”,遇到困難習慣往外推,而要千方百計去找解決困難的辦法。
如何找辦法,當然要依靠集思廣益。一個人縱然是三頭六臂、千嘴萬牙,也不可能做到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毛主席說過:“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把群眾發動起來一起出主意、想辦法,很多困難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不犯低級錯誤
毛澤東曾說過:“世界上隻有兩種人不會犯錯誤:一種是還沒出生的人,一種是已經死去的人。”
所以,人不是不可以犯錯誤,但要注意“三大紀律”:一是不犯致命錯誤,因為這種錯誤會讓人陷入滅頂之災。二是不犯相同錯誤,吃一塹應當長一智。三是不犯低級錯誤。
所謂低級錯誤,就是憑常識或者一般經驗完全可以避免的錯誤。比如當農民的,老天要下雨了還去曬稻穀,結果糧食全泡湯了。當工人的,違規帶電操作,結果危及小命。當戰士的,執勤時隨意槍口對人,結果誤傷無辜。
低級錯誤大多是因不用心、不專心、不小心而犯。粵語中對此有一句經典的表述:“老貓燒須。”貓是非常機敏聰明的生靈,而其胡須是極為重要的探測工具。憑其本能是不會燒及胡須的,尤其是經驗老到的老貓。如果燒須純屬是意外,意外的原因則是大意。
清朝乾隆三十三年出過一起驚天大案——兩淮鹽引案,此案牽涉到大學士紀曉嵐的兒女親家、前任兩淮鹽運使盧見曾。紀大才子在夫人的苦苦哀求下,於乾隆皇帝決定派員徹查時,偷偷通風報信。
聰明的紀曉嵐想出了一個聰明的辦法,他將一撮食鹽、一撮茶葉,裝進一個空信封後,用糨糊封好,裏外不署一字,讓心腹火速送給盧見曾。盧大人此時已70多歲,正在山東德州老家頤養天年。他接到信封反複揣測之後,終於醒悟,是“鹽引虧空查(茶)封”!於是趕緊做善後工作,當奉旨查抄的官員來到山東德州時,一切已經安排妥當。
然而,聰明人卻犯了低級錯誤。紀曉嵐用的是空白信封,不過是紀府的信封。盧見曾銷毀了罪證,卻把紀曉嵐捎來的空白信封遺落在了書桌上。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乾隆皇帝雖不忍心重罰,但也隻得將紀曉嵐發配新疆、把盧見曾關入大牢。
還有那位赫赫有名的美國人艾略特·斯皮策(Eliot Spitzer)。在任紐約州長前他是該州的總檢察長,是與形形色色的犯罪分子作鬥爭的最高長官;辦過無數大案,對各種偵查與反偵查手段應說是無不知曉,不可能不知道通信泄密問題。
例如在2002年4月,斯皮策對華爾街投資銀行巨頭美林證券公司進行了為期10個月的調查。共核查3萬多份文件與私人電子郵件,尤其是查獲了該公司著名互聯網分析師亨利·布羅吉特發給親友的電子郵件。這些郵件暴露了美林的欺詐黑幕:在1999年末和2000年初的牛市階段,美林的不良股票分析師在豐厚的交易傭金誘惑下,把自己認為一文不值的垃圾股作為潛力股向投資者推薦。
2002年5月21日,美林公司正式與斯皮策達成了和解協議。作為和解的一部分,美林同意支付1億美元的罰款,並且同意將分析師的收入與投資銀行業務分離。分析師亨利·布羅吉特則被罰款400萬美元,並被禁止從事證券業。
2004年10月,斯皮策又將全球最大的保險經紀商馬什公司(Marsh)告上法庭,罪名是操縱價格,進行欺詐活動。其有力證據仍是斯皮策收集到的數百箱打印出來的經紀公司與保險公司之間的往來電子郵件,幾乎能裝滿整整一卡車。
此案還牽涉到在美國號稱“保險第一家庭”的格林伯格父子。2005年,被發現有多項違規行為的美國國際保險集團(AIG)董事長莫裏斯·格林伯格被迫辭職,AIG也最終支付了高達16億美元的罰款。
在連任兩屆紐約州總檢察長後,2006年11月,斯皮策高票當選紐約州州長。恐怕他不會知道中國有一句俗語叫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但他應該知道除了現代的互聯網會泄密之外,傳統的通信工具更易泄密。
斯皮策偏偏忽視了這一點,頻頻在電話中召妓。雖然他是冒用老朋友喬治·福克斯的名字召妓嫖妓,但這種雕蟲小技實在不算高明。早已對賣淫團夥“皇帝俱樂部”進行監聽的美財政部國稅署與聯邦調查局人員,不費吹灰之力就查出了這位出手大方的“皇帝俱樂部9號”貴賓,就是紐約州在任州長斯皮策。最終,這位曾被公眾視為“正義與道德的化身”,也曾被《時代》周刊推選為“年度改革鬥士”的醜聞人物,隻得灰溜溜地辭職下台。
斯皮策的批評者曾認為先前他太過政治化,不能勝任檢察長職位;後來他又太過檢察化,不能勝任政治家職位。但誰也沒能想到的是,把他拉下馬的導火索竟會是不起眼的低級錯誤。
人生就是這樣,犯大錯誤,會招致人們的譴責,但不會引來嘲笑;而犯低級錯誤,則會使自己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笑料。
不熟不做
不熟不做
無論做什麼事情,原先熟悉的就比較有把握,成語中的“駕輕就熟”就是這個意思。
企業界有句名言:“不熟不做”,意即不要做自己不熟悉的業務。因為隔行如隔山,倘若貿然進入一個並不熟悉的領域,對各種情況很容易做出誤判。
如世界上最大的保險業旗艦德國安聯保險集團,於2001年7月耗資240億歐元並購德國第三大銀行德累斯頓銀行時,由於缺乏經驗,對該銀行的很多基本情況尤其是大量不良貸款情況沒了解清楚,致使並購後安聯保險公司不得不動用自有資金去彌補銀行經營中的虧損。安聯集團的經營因此遇到了極大的困難,2002年虧損額達25億歐元。最後隻能將德累斯頓銀行賣掉,損失十分慘重。安聯集團總結收購德累斯頓銀行的教訓,是“貿然進入了一個不熟悉的領域”。
事實上,在社會生活中“不熟也做”的例子屢見不鮮。這幾年著名藝人經商,就曾成為一股風潮。“演而優則商”,明星們利用自己的影響力開品牌店、飯店,辦會所、咖啡廳,但都鮮有成功者。
最具有悲劇色彩的是著名音樂人蘇越,這位才子曾創作出《黃土高坡》、《月滿西樓》、《血染的風采》等膾炙人口的歌曲,並為《永不放棄》、《大漢天子》等電視連續劇寫過優美的主題歌。
不過,搞文化產業投資卻成了他的“滑鐵盧”。為了還債,他以奧運巡演為由,偽造了奧委會宣傳部、中視傳媒、浙江電視台等單位的文件,先後與信怡投資公司、包頭市興華信用投資公司等簽訂合同,借款5746萬元。還背著妻子將家裏的房子和車變相抵押,妻子多年的存款也被他全部偷取出來用於還債。
至案發時,光利息就得支付6000餘萬元,負債達上億元,並造成3家公司2800餘萬元損失沒有追回。2010年3月,蘇越被刑事拘留,2011年11月10日一審被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一代音樂明星就這樣隕落了。
不熟也做的原因首先是“這山望見那山高”,經不起誘惑;隻看到“外麵的世界很精彩”,想不到“外麵的世界也很無奈”。其次是缺乏自知之明,心血來潮,盲目自信,其結果往往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堅持不熟不做,才能保證企業的穩健經營。如萬科集團的董事長王石,雖然是房地產業的龍頭老大,但有一次三九集團的董事長趙新先找他合作,要做一個別墅項目,條件很優厚,預測的利潤也很可觀,但王石還是婉言拒絕了,因為造別墅不是萬科熟悉和擅長的項目。我想這也是萬科集團能夠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然,按照管理學的原理,可以聘請職業經理人代為管理。不過,首先是得把職業經理人找好了;其次是要放手讓職業經理人去幹,不能按捺不住又親自操刀,最終還是不熟也做。
此外,不熟不做並非反對探索新路子、開辟新領域,永遠死守那“一畝三分地”,而是要先下功夫去了解和熟悉情況。正如毛主席在《實踐論》中所說的,要掌握事物的內部規律性,必須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地改造製作,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情況熟悉了才能去做,所以還是屬於“不熟不做”。
過目即忘
過目即忘
過目不忘、過目成誦,通常是誇獎那些博聞強記的人才的。記憶力超群的人確實有,如木匠出身的李瑞環同誌,不僅能將毛主席的《矛盾論》(25萬多字)和《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44萬多字)等名篇熟背如流,還能背下尤金編的《簡明哲學辭典》(685萬字)。通常來說,背誦文章相對還容易些,因為有邏輯關係。但背辭典,尤其是枯燥乏味的哲學辭典,就不僅是毅力、方法的問題了,確實需要有很強的記憶力。
不過,現在看來,“過目即忘”是更應該具有的本事。
因為當下是信息時代,人人需要信息。誰占有更多、更及時的信息,誰就能取得主動權。但同時這也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據稱僅新浪微博注冊用戶就已突破3億大關,用戶每日發博量超過1億條。
還有數不清的知名網站、電視頻道、報紙雜誌,每年大量出版的書籍,每天狂轟濫炸的手機短信……
所以現在有一個專門術語:“信息過載”。指的是社會信息超過了個人或係統所能接受、處理或有效利用的範圍,並導致故障的狀況。
造成過載的信息主要是無關性和不適合性的信息,以及偽信息。這就出現了一個矛盾:一方麵我們需要尋找更多有價值的信息,而另一方麵,我們要從浩如煙海的信息海洋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
美國學者馬克·赫斯特在其新書《比特素養:信息過剩時代的生產力》中,提出了一個命題:在信息化時代,人們應該培養比特素養。“比特”原本是信息計量的單位,比特素養就是管理、選擇和過濾信息的技能。而選擇和過濾就是一個淘汰的過程,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隻有對大量無用的信息過目即忘,才能做到對少數有用的信息過目不忘。
這使我想起了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關於記憶的逸事。由於創立了相對論,愛因斯坦一舉成名,成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大師。
1921年春天,愛因斯坦到美國為猶太族青年創辦一所大學籌款。當時許多美國人想了解愛因斯坦的知識到底有多淵博,於是提出了許多問題:“您記不記得聲音的速度是多少?”“您是把所有的東西都記在筆記本上隨身攜帶嗎?”……
愛因斯坦對此莞爾一笑:“我從來不攜帶什麼記著所有東西的筆記本,我常使自己的頭腦輕鬆,以便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我所要研究的問題上。至於你們問我聲音的速度是多少,這我很難確切地回答,需要查一查物理學辭典……”
關於愛因斯坦,還有另一則逸聞。一次,他的好朋友、大發明家愛迪生辭退不稱職的助手後,貼出招募廣告。可是,應聘者沒有一個能使他滿意。不久,愛因斯坦到他家做客。
“哎,找一個合適的助手難啊!”愛迪生大發牢騷。
“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榮任您的助手呢?我來試試。”愛因斯坦說。
於是,愛迪生開始麵試愛因斯坦:“請問,在常溫下,白雲母的電阻率有多大?”
答:“在《電工手冊》裏有現成的答案。”
“請問,從紐約到芝加哥有多少英裏?”
“可查一下《鐵路指南》。”
“不鏽鋼是用什麼材料製成的?”
“這個,可查查《金相學手冊》。”
愛迪生評價說:“你雖然對答如流,可惜隻能打零分。”
愛因斯坦笑道:“考官先生,我當不了你的助手,我自動告退!”
這則逸聞也印證了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我從來不去記辭典和手冊裏可以查到的東西。”
假如我們在處理信息時也能像愛因斯坦一樣,將有限的精力用來記憶應該記住的東西;而對非相關性信息、非關鍵性信息一目十行,過目即忘,或許我們也能成為一名大學問家。
記住你想要什麼
記住你想要什麼
“我要問你的問題是:你到底要什麼?”這句話是毛澤東同誌當年的恩師,楊昌濟老先生(楊開慧烈士之父)問準女婿的話。
你到底要什麼?這是一個很平凡,又很深刻的問題。記得有一個送牢飯的故事:從前有一位書生蒙冤入獄,其妻堅持每天送一次牢飯。鄰居中有知情者勸她別送了,因為送的飯菜絕大部分會被獄卒、牢頭吃了,書生隻能吃到一點點。書生夫人回答說:我送,他能吃到一點點;我不送,他一點也吃不到。
我想,這裏麵決非是一、兩口飯菜能有多大物質意義的問題,而是一種精神的寄托。這不僅是書生所需要的,也是其妻子所需要的。隻要能達到這個目的,也就足矣,而無須計較到底有多少飯菜能吃到肚子裏。
人們之所以常常感到內心糾結,大多是搞不清自己想要什麼。我有一位好朋友,想在深圳市的深南東路購買一個二手寫字樓單位。性價比相當好,但他卻一直猶豫不決。原來是他聽到有人於前幾個月在同一幢樓買的單元價格更低、朝向更好,於是心理不平衡,想要壓一下價。
我勸他說,你要買的是物有所值,而不是買得比別人更便宜、買得比別人更好。我還送了他八個字:“貽誤戰機,按律當斬!”
此番話讓他釋懷,於是及時斥資購進。沒想到居然升值還比較快,僅一年多時間,他把其中三分之二賣掉就收回了本息,剩下的三分之一(140平方米)等於是白賺的。
我笑他是沾了信息不對稱的光,如果原戶主和現買主早點接上頭,也就沒有他的機會了。
不知道要什麼,就不僅會錯失許多良機,也會鬧出很多笑話。最著名的應是那個“買櫝還珠”的典故了。
據《韓非子》載,楚國有一個商人把他的珍珠賣給一個鄭國人,珠寶是裝在用木蘭樹木做的盒子裏,盒子用桂椒熏過,還裝飾有精美的珠玉、翠鳥的羽毛。鄭國的人買來珠寶卻隻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裏麵真正價值高的珠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