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幸福與苦難(2 / 3)

張春桃一口氣說完,眼圈都紅了。是啊,有誰知道獨守老人的心裏苦呢?

楊滿倉聽著,默不做聲地站起身,踱到窗前,像是在欣賞窗外的風景。心細的張小山卻看見他從衣兜裏掏出了紙巾。

劉偉沒能理解張春桃的心情,他附合著說:“是啊,子女不在身邊是不好。我前幾天在網上看了一則新聞。說的是浙江溫州有個姓餘的老人得了絕症,他貼出告示:誰肯在他死後照顧好他的老伴,就贈送誰房產、現金。他說,將老伴托付好,我死去就無後顧之憂了。因為他的老伴也有嚴重的疾病。他們的一個女兒在美國生活。但這兩老不想給女兒增加負擔,不想破壞她在國外的生活,就貼出了這個告示。”

張小山見楊滿倉夫婦聽了這個故事後,更加傷心了。便說:“子女能在父母身邊當然好啊。但話又說回來,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龍成鳳呢?子女有出息了,在外地或者外國能有自己的事業,能出人頭地,也是做父母的驕傲啊。大哥大嫂你們的兒子就是有出息,在澳大利亞打拚的風生水起,聽說是華為駐澳洲的負責人,這樣的人才難得啊。別擔心,當你們真的老了,讓他向公司申請回國,一切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楊滿倉從窗前回到座位上,笑著端起酒杯說:“托小山的吉言,為了兒子能早日回到我們身邊,幹了這一杯。”

二、小芳

吳玫見自己提起的話題勾起了楊滿倉夫婦的思兒之情,有點不好意思地說:“阿姨,感謝您的提醒。去不去深圳應聘,我會慎重考慮的。再說,就算我去應聘,別人也不見得錄用啊。”

張小山想,吳玫要是去應聘的話,光憑形象就有九成的把握,何況還有她的公關能力和財會知識作鋪墊,哪有不被錄用之理。但他沒有把這個想法說出來,或許是他也同情吳玫的父母,也或許是他從內心深處不願意吳玫離開郢州,又或是兩者兼而有之吧。

大牛幾杯酒下肚,已經有了醉意。他有點不耐煩地說:“是啊。別人會不會錄用都還是問題,這個話就不要再說了。喝酒!”

端杯欲幹時,張小山突然想起一件事來。他放下酒杯,對楊滿倉說:“大哥,有一件大事差點忘了。我們的慈善基金至今未派上用場,前幾天重新建倉長安汽車時,我委托送外賣的於虎在他老家打聽因貧輟學的學齡兒童,準備在春季開學前先資助一個。你對慈善基金的貢獻最大,這件事必須你來做決定。”

張春桃一聽,連忙說:“這是好事啊,我替老楊決定了。”

楊滿倉笑著對張春桃說:“沒有誰說這不是好事啊,你急什麼?”頓了頓,又接著說:“但是好事我們要做好,要把錢花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我想在春節前專門去一趟張家集,自己走訪一下學校和家長,挑選幾個資助對象。不限於一個人,有必要的話就多資助幾人,最好不耽誤他們新學期入學。”

“你不是春節前想去少林寺一趟嗎?幾個事加在一起恐怕時間上來不及。”張小山提醒道。

“資助貧困學生的事為大。到少林寺春節過後也不遲。”楊滿倉毫不遲疑地說。

接著,楊滿倉又征求了在場人員的意見,大家當然無異議。吳玫和劉偉更是高興的不得了,生長在城市的年輕人都對鄉村感到新鮮。

1月20日,2003年的大寒節氣,距春節尚有十天。太陽透過晨霧,從東邊天際曬出萬道金光,讓人感覺不到三九的嚴寒。但路邊的河麵卻結上了冰,在冬陽照射下泛出片片白光,反射在汽車玻璃窗上,似乎在提醒人們寒冬尚未過去。

汽車在光與影之中穿行,勻速行駛在修建於丘陵地帶的省道上。寬敞的“大奔”載著五人小團隊,他們要去山區尋訪因貧輟學的貧困生。

張小山熟練地駕駛著德國名車,輕鬆自如的樣子就像在表演駕車藝術。

“小山哥,你的車技太好了。剛剛明明有幾個連續彎道,可坐在車裏就是感覺不到。”副駕駛座上的吳玫由衷地讚揚著。

“那還不是因為有你這個美女坐在旁邊嗎?不然小山能開的這麼穩。”大牛開起了吳玫的玩笑,車內的氣氛活躍起來。

張小山笑著說:“過獎過獎,不是我車技好,而是車子好啊。我駕駛著德國車,不由想起了不知是誰說過:德國人的血管裏流淌著愛車的血液,德國人的精神裏充斥著對汽車工藝的極致追求,隻有這個最熱愛汽車的民族,才能塑造出最經典的車型。說的雖然是實話,但我總覺得是在長他人誌氣,要是把這句話中的德國人換成中國人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