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布萊恩·伊諾:拓展言語和音樂的邊界(1 / 2)

布萊恩·伊諾:拓展言語和音樂的邊界

藝評

作者:Ben Sisario

對於已經年過六十的布萊恩·伊諾來說,目前生活中最大的驚喜並不在於他作為當今世界最受推崇的唱片製作人之一,仍在跟諸如U2和酷玩這樣的樂隊合作推出白金銷量的專輯。甚至也不在於他在身為獨立藝術家的生涯當中已經保持高產長達四十年,還在過去兩年裏發表了三張專輯。

毋寧說,最大的驚喜是他積極的態度。

“近來我非常吃驚地意識到,我是個樂觀主義者,相信人們幾乎有能力無限地自我改造和自我修正,而且,如果我們足夠聰明的話,我們的確能夠創造出我們想要的未來。”他說。鑒於伊諾那兼收並蓄、極具特色的頭腦體操,我們的談話當中,僅僅有一部分是關於他前不久由Warp公司發行的新專輯《鍾間鼓》(Drums Between The Bells)的。

向伊諾提問——比如說,關於歌詞或是他寫歌的步驟——一小時後你會帶著一些涉及音樂、曆史和科技的宏大觀念的難以概述的條目,以及一份足夠你全身心投入地讀上一個月的書目離開。在最近一次電話采訪中,伊諾熱情洋溢地討論了進化論,博爾赫斯的元虛構,雲音樂服務對創造性產生的影響,以及為什麼“音樂”本身已經是個過時的字眼。(他建議用“sonema”來代替,並已經為此設計了一款應用程序,據他說,這個字眼的含義是“浸入聲音與環境”,更適用於21世紀。)

不僅如此,他還解釋了《鍾間鼓》這張與年輕的英國詩人瑞克·霍蘭德合作而成的專輯背後的想法,那是對人聲演繹之局限性的一次測試。

為此,伊諾邀集了幾位有著獨特嗓音的熟人——一位圖形設計師,他的健身房的一位工作人員——讓他們朗誦霍蘭德的詩句,這些微博長度的詩句(例如:“創造會飛的新色彩”)以強調的語氣表現了宇宙的奇跡和藝術家的抱負。然後伊諾將這些錄音加以延伸或變調,令說話者的發音與語調發生扭曲,從而將歌曲推進到一個完全人造的領域,還給它們配上一條聽上去像是故障音似的電子聲軌。

在像“Bless This Space”和“The Real”這樣的曲目中,音響效果是一種空洞的唱-念,既讓人想到布萊希特式的“念唱法”(Sprechstimme),又像是地鐵裏那種機器人一般拚合在一起的提示聲。

“最終我想獲得的,”伊諾說,“是一種在言語和歌曲之間的光譜中占據一個略有差異的位置的東西。因此它既不僅僅是言語,也不僅僅是歌曲,而是介乎二者之間的某種混雜體。”

這張專輯的誕生部分緣於一貫引領伊諾作品的實驗精神,另一部分則是他因長期從事傳統流行音樂製作而遭遇限製和煩惱的結果。他像玩玩具一樣錄製說話聲的實踐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當時他正在嚐試從Roxy Music樂隊的鍵盤手和技術專家轉型,最初獲得了一個影響大、名氣小的獨立藝術家的身份,繼而成了一個極具影響並廣為人知的製作人和合作人,參與過戴維·鮑伊的“Low”、“特寫頭像”樂隊的“Remain in Light”和U2的“The Unforgettable Fire”等標誌性專輯的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