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身體的進化中,以生產方式最為不合理。人類的學習,不論是身體的行動或大腦的思考,關鍵都在神經組織,所以從產道自然生產,將影響人類未來脾性和人格的成長。
由於現代社會工作忙碌,精神焦慮勞累,很多媽媽會有嚴重的胎位不正,造成生產的困難,不得不用剖腹生產的方法外,其餘的理由——母體的窈窕或嬰兒的良辰吉日——都是荒誕不經的,因為這種代價實在太大了。
母親剖腹的地方,正好是神經叢集結之處,這裏挨刀,對人體神經組織和經絡是非常嚴重的破壞,影響母體的健康甚大。以命理學而言,父精母卵結合時最關鍵,剖腹生產時刻對命理影響有限,卻反而很容易造成孩子神經組織發展不全症,特別是對觸覺神經和關節神經成長的障礙。
觸覺神經不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顯得膽小、怕生、愛哭、黏人、偏食、挑食、發育不良、容易緊張焦躁,並且也容易成為“黑眼眶族”。關節神經不良,孩子會有反應慢、動作慢、吃飯慢等毛病,並且害怕陌生的遊戲,不敢嚐試新的學習。或許這種孩子在大腦記憶性的思考學習上,會有比較優異的表現,看起來也比較安靜、溫柔、可愛,但人格發展仍會造成不少的麻煩。
剖腹產的孩子,皮膚少了經過母體產道的大力擠壓,所以皮膚神經較為呆滯。這種保護體係未能完全發展,也造成剖腹產的孩子焦躁、緊張,並且有固執的傾向。
剖腹產的孩子,腦細胞常較忙碌,思辨能力自然較強些,所以一般在思考性問題方麵顯得較聰明。但大腦動得快,會釋放出更多廢能量,剖腹產的孩子神經又屬內斂型,廢能量難以釋放,便會由後腦流向後頸部,造成頭肩背僵硬疼痛,並透過中樞神經,影響及全身髒腑運作,孩子自然變得焦躁、愛哭,情緒容易渲染。
有些較溫和的孩子,天生就比較會壓抑情緒,能夠和父母溝通。表麵上較乖巧,但感情仍受到壓抑,所以會有強烈的不安感,對自己的想法便會保護過當,也就變成了所謂的固執的孩子。固執代表缺乏自信、害怕挑戰,寧可藏在自己的想象空間裏,因此才會固執己見而動彈不得。
同時,父母要帶孩子多洗刷或按摩皮膚神經,多流汗,多讓孩子曬太陽,吹風,玩沙玩水,多讓孩子宣泄情緒,都有助於孩子神經組織的健康。
已經剖腹產的母親,當然必須進行補救工作。重點便在強化觸覺和關節神經,多撫摸,多擁抱,洗澡時多玩水、刷身體,多玩沙,曬太陽、吹風、流汗,多按摩大小關節,特別是臉上的左右兩顎、牙床和嘴唇、舌部運動。多到外麵發泄,以降低神經組織中的二氧化碳。
此外,還可以用大籠球、吊纜、滑板及各種跳躍、鑽洞等遊戲,也可修正皮膚的磁場及關節神經的彈性,並改善孩子在潛意識上主動運作神經組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