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今天弄了一點墨汁到新裙子上,怎麼辦?""哦,等做完晚飯,再幫你清洗幹淨。"
"奶奶,我想吃蘋果。"
"好的,乖乖,你坐著別動,我去洗一下,削完皮後再給你。""爺爺,我想喝可樂。"
"哦,冰箱裏已經沒有了。你等一下,我到樓下去買。""爸爸,這道題我不會做。"
"別著急,爸爸來幫你做。"
"爸爸,我們老師布置了一篇科普方麵的作文,主要是寫航空航天方麵的,可我一點也不會呀!""沒關係,這難不倒爸爸。我上網查些資料,然後整理好給你,不就是一篇作文嗎?""爸爸,我們學校組織夏令營,去內蒙古草原,我想去。""沒關係,去吧。我和你媽媽這段時間挺忙,沒時間去照顧你。不過,我會讓你小姑陪你的,她剛好有假。"……
以上這一幕幕經常在生活中出現。在現代家庭裏,由於獨生子女較多,過去隻有古代皇帝才享有的"特權",他們現在也一一享受過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上學和放學時有人拎水壺、背書包,動不動就是專車接送……這種種享受,不管是不是該享受的,孩子們都一一坦然地享受著。
於是,生活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越來越多,獨立自主的孩子越來越少了。父母們是不是需要反省一下自己了:孩子之所以事事依賴他們,這毛病不是天生的,而是父母和家裏其他人慣出來的。
依賴性的產生和家庭教育、家庭環境有密切的關係。父母對孩子過分地照顧和寵愛,極容易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喪失獨立自主的性格,養成依賴心理。因此,讓孩子勤動腦和勤動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根除依賴性的關鍵因素。在這方麵,鄭板橋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值得我們現代父母學習。
鄭板橋52歲時才有兒子,起名叫小寶。老來得子,鄭板橋對小寶自然是十分疼愛,但他深知"嬌慣孩子就等於殺了孩子"的道理,從不溺愛小寶。
鄭板橋在山東濰縣做知縣時,將小寶留在家裏,讓妻子和弟弟鄭墨照管。鄭板橋看到當時富貴人家子弟多數被寵得沒有出息,也很擔心自己的兒子被嬌慣壞。所以,他從山東不斷寫信給弟弟要他嚴加管教。
小寶6歲時,鄭板橋就把他帶在自己身邊,親自教導兒子讀書。要求小寶每天必須背誦一定的詩文,並讓他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到小寶12歲時,他又叫兒子用小桶挑水,天熱天冷都要挑滿,不能間斷。
鄭板橋在臨終前,為了檢驗兒子的動手能力,他還要讓兒子親手做幾個饅頭端到床前。當小寶把做好的饅頭端到床前時,他放心地點了點頭,隨即合上了眼睛,與世長辭了。臨終前,他給兒子留下遺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幹,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漢。"由鄭板橋教育孩子的例子可以看出,要預防孩子產生依賴心理,最佳方法就是父母在孩子小時候,就向她們灌輸獨立自主的思想,並放手讓她們自己去做屬於她們那個年齡段的事情。當孩子沒有依賴的"拐杖"時,她們就會依靠自己的力量,用更有創造性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精神,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父母有清醒的認識,能意識到獨立自主的性格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下麵是有關專家提供的建議:
1免去孩子的各種特權
愛默生說:"坐在舒適軟墊上的人容易睡去。"那麼,我們為什麼不"撤掉"孩子座椅上的軟墊,讓他坐硬木椅子或站著呢?或許這樣孩子就有可能為了讓自己坐得舒服點而去行動,去發揮自主自立的精神,不再依靠任何人。當父母逐一免去孩子的各種特權時,孩子明白自己沒有靠山、沒有後路後,就會自動拋棄心裏的那根拐杖而獨立行走。
2對孩子獨立自主的表現予以肯定和支持
在做事的過程中,孩子確實遇到了難以克服的困難,父母可以適當地進行指導或幫助,但切忌說"算了吧,還是讓我來做"或"我早就知道你會幹不好的,以後就別再逞能了"之類的話,否則,孩子就會遭受到打擊,從而對自己失去信心,以後遇事就更不願意主動動手或動腦,完全依賴他人了。
3糾正已有依賴心理的孩子要講方法
父母要了解孩子依賴心理形成的原因,才好對症下藥,這樣的效果比盲目管教要有效得多。比如,許多孩子上學前都是由父母來收拾書包,父母動作稍慢了一點,就把遲到、落下功課等"罪過"全推到父母身上。麵對這種情況,一位母親就對女兒說:"收拾、整理書包是你自己的事,你不是說將來要當科學家嗎?可你現在連這點小事都不願意做,將來怎麼能做大事呢?"女兒聽後,立馬自己收拾書包去了。從那以後,她自己的事情再也不要家裏人代勞了。
世界上有一種怪物,就是懶人;世界上有一種惡習,就是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