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派之間的鬥爭很是激烈,之前因為石勒的極力壓製,這兩派的人沒有多少話語權,但是隨著閃族的建立,這兩派之間的鬥爭甚囂塵上,甚至發生了後來被稱為‘血夜’的衝突,後世的曆史學家在這件事情上的態度都是驚人的一致,大家都認為‘血夜’最終的獲利者是遼國的趙炎,閃族之內,其實沒有勝利者。
公元三一九年七月初三,閃族召開大塚宰會議,閃族六部的首領齊聚正定,討論接下來閃族的事務,同時討論遼國宣政殿和理藩院下達的關於閃族族民和軍隊調動的甲、乙兩個方案。
關於閃族的甲、乙兩個方案是由趙炎親自操刀、由宣政殿整理綜合下發的文件,甲案要求閃族族民分散各州,由各州安排至各縣、鎮、村、甲,按照一甲一戶的方針進行安置,戶籍行政上由當地政府管理,軍事上由閃族進行征召、管理;閃族軍隊西調關內六州作戰。
乙案要求閃族民眾聚居,由閃族進行管理,但是軍事上完全由遼國掌管,包括軍隊征召、調動、作戰等,閃族放棄對武裝力量的控製,由遼國將軍隊分入各部作戰,閃族將領編入遼軍中作戰。
這兩個方案在閃族中引起了軒然大波,前者雖然保留了軍隊,但是卻喪失了民政,後者失去了軍隊,但是卻可以保留對閃族的治理權。
貴族元老們希望支持甲案,但是新派們卻要求實行乙案,在元老們的心中,沒有了人口但是軍隊依舊在自己的手中,而且他們擁有著無數的財寶足可以享樂一生,隻要軍隊在手中,那麼就可以保證自己的榮華富貴。
新派們則是從民族上來考慮,在這些人的心中,隻要人口在,那麼軍隊隨時都可以征召,但是如果沒有了人口,那麼他們即使有了軍隊也無法進行大規模的補充的,他們需要的是戰功,需要財富,隻要能夠繼續成為遼國的將軍,那麼他們就一定能過的財富,而且一旦閃族準備好了,隨時都可以征召起幾十萬大軍,建立閃族的功業。
兩派互不相讓,事情甚至傳到了趙炎的耳中,但是他並沒有說什麼,隻是命令易州督軍和正定縣都尉調遣軍隊。
七月初五,雙方在大塚宰會議上再度爆發了激烈的衝突,會後,新派伯賞木華的堂弟伯賞勇在憤怒之下率領著幾位親信部將殘酷的襲擊殺害了元老派的蒙奧,但是事情風聲很快走漏,伯賞木華在憤怒之下抓捕了伯賞勇帶到也該處請罪,部鐸和也該乘機伏殺了伯賞木華。
隨後,部鐸和也該調遣心腹將領率軍入城借調查蒙奧和伯賞木華的死因開始大肆搜捕新派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