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18年4月初,遼國在遼王趙炎的帶領下進行了艱難的改革,政府機構的合成精簡讓遼國的官員數量下降到了三千三百多人,但是效率卻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在遼東半島和廣闊的黑水平原,極其龐大的屯田區和牧區極快的建立了起來。
而在相應地區,大批的工場在太仆寺的具體策劃下也是迅速的建立開工,鐵礦石、煤炭和火油的開發也讓遼國得到了極大的助力,以鋼鐵工場、紡織工場、瓷器工場、采礦場和機械工場為核心的工場業迅速的發展起來。
遼東製造的兵器、鐵器、絲帛迅速的在遼東、朝鮮半島和倭國銷售開來,而機械工場也在趙炎的具體幫助下開始生產鑄劍生產線、紡紗機等各種機械,特別是趙炎提出的工場生產流水線化的舉措,讓每一個新建的工場都有一整套方便實用的生產線……
在趙炎的帶領下,遼東似乎已經有了工業革命般的感覺,不過趙炎的心裏明白,現在的手工水平還很落後,隻能先通過這種方式來加速發展,而想要真正的工業革命,那還需要很長的時間,至少現在是沒有辦法的…
不過趙炎的整個經濟政治的改革還是很快收到了成效的,因為鐵器、紡織品的大量銷售,趙炎直接下令從倭國、朝鮮購買糧食,餘款使用黃金、白銀結算的方式讓遼東的財政很快緩過勁來。
商業的發展使遼東獲得了很大的稅收收入,而太仆寺管轄的工場也讓政府獲得了極大的收益,在看到商業利潤的龐大後,遼東的很多地主富農也開始在城市中經商,趙炎對這部分人的態度是不幹涉、不縱容、不支持,隻要他們按規矩行事,繳納稅收,接受安全檢查,趙炎是不會找這些人的麻煩的。
在這個時候,趙炎的心裏想的更多的還是和晉庭的關係以及宇文、拓拔兩部鮮卑戰與和的問題,現在的遼國需要一個安定的發展環境,戰爭可以進行,但是需要在境外打,不能波及遼東的本土。
但是在趙炎的心裏,還是有兩點考慮的,一是對晉庭還是臣服,估計晉庭的使者已經在路上了,自己放還謝鯤,和晉庭和解;二是對宇文鮮卑還是打,將其逐出蒙古高原的東部,讓蒙古的勢力延伸到這邊,兩家相互配合為好。
公元318年4月17日,晉庭特使到達盛京,剛聽到這個人的名字的時候,趙炎也是嚇了一跳,隨即激動萬分,而陳浩若也是無比的欣喜,因為,這次晉庭的特使不是別人,而是晉庭北方名將祖逖將軍…
祖逖,字士稚,漢族,範陽逎縣人,東晉初期著名的北伐將領,曾一度收複黃河以南大片土地,後因晉朝內亂及晉元帝猜忌,令北伐事業功敗垂成,公元321年,祖逖將軍在憂憤交加中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