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趙炎看著眼前廣袤的平原久久的不能平靜,陸卓遠則興奮的看著眼前仙境一般的土地,不由得有些癡迷了,則就是我們的土地,而哈齊兒則更是感到一陣陣的震撼,因為在遠處,還有著大片大片的草原,這裏可是天然的馬場…
“主公,這裏的土壤如此的肥沃,如果我們有著二十萬的百姓在此處屯田,開墾千畝良田,那麼我們遼國僅憑這裏就幾乎可以養活全部的百姓和軍隊了”嶽布看著眼前的土地若有所思的說道。
趙炎聞言點點頭,但是這個耕種方法卻需要商榷,不過他對這個方麵確實沒有什麼研究,所以隻好看著嶽布,嶽布也微微一笑:“主公,在耕種方法上,現在普遍使用的是牛拉耕犁,直轅犁倒是很好,但是我的師傅曾今收集並設計了幾種農業器械,有石磨、風車、雙輪雙鐵犁、連枷、紡車、草鞋器、碓、打穀板等,還有他精心寫的一部書,闡述農業技術和耕種技術,我相信這會給主公很大的幫助的”。
趙炎聞言大喜,想不到自己還在為農技的問題煩心,但是現在馬上就有了一位專業人士了,“嶽布先生,看來遼東屯田的事情需要你和工部、戶部的人一起負責了,嗬嗬,嶽布先生,麻煩你了”!
“願為主公效勞”嶽布也微笑著答應了趙炎的委派…
遼東農業的發展關鍵在於有經驗的農夫、農業技術的改良和牲畜的數量,大量胡人的歸來帶來了先進的畜牧技術,也帶來了大量的畜力資源,以前遼東的農夫都采用人力拉纖耕作,但現在好了,以後工部下麵的工場可以根據嶽布的設計,打造出“雙輪雙鐵犁”與其它的耕種器械。
將來遼東的百姓可以使用雙輪雙鐵犁,讓耕牛能夠在田地裏快速的作業,頓時令耕作效率比普通牛耕提高二十餘倍,此後,遼東地區的農夫可以耕作比以前多八倍的田地。同時,境內的胡人牧民也依靠畜力的使用,徹底與遼東百姓融合到了一起。
在趙炎的記憶裏,根據史書的記載和後來的推算,英國一個勞動力就能耕種一百二十畝旱地,每年至少收獲一萬兩千斤糧食。
在中國,一直到了到了清代,在中國古代農業最發達的江東地區,一個采用牛耕的勞動力能耕十二至十三畝水田,歲收米二十至三十石,合稻穀四千五百至六千七百五十斤,雖然單個的勞動力生產效率上,英國農夫遠遠比不上中國農民,但總產出上,英國農夫的成果是中國農民的一倍以上。
而現在遼東的情況則和英國類似,擁有廣闊的可耕地,但是勞動力不足,而且大部分是旱田,所以趙炎首先想到的就是改進農業技術,因為遼東的旱田廣布,單位生產再高也不可能比不上南方的水田,所以精耕細作的小農生產方式不適合遼東的農業生產,而大農場似得經營方式更適合遼東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