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環境與性格(3)(2 / 3)

他發現按照他的需求,這所大學是世界上最糟糕的,簡直一無是處。他告訴我們:“我們自詡為理性大學,對神秘主義顯示出最大程度的敵意。我們這些年輕空洞的腦袋瓜裏經常充斥著種族進步、黑暗年代、偏見歧視等話題,很快又將其演變為一場空話滿篇的爭論。討論得好一點就會過渡到蒼白無力的懷疑主義,討論得不好就會激起矯揉的自負感。想達到思想充實的目的簡直就是空話。”這些抨擊性的話語可以使我們發現教育方法上的一個錯誤。從孩子能夠分析句型到他能讀懂特思達斯,他所受的完全都是批評性和分析性的教育。他讀過《考驗》嗎?其中生動傳神的部分是不允許過度投入的。因為他若是為“苦惱的伯曼斯擔憂的話,他也會成為故事中的一部分。他總是集中注意那些並不很有用的語言方麵的毛病,因為從分散注意力這方麵講對他是有害的,就像聆聽《利克達斯》這篇優美的文章,在提問和解釋的過程中卻不斷地被不切題的插話所打斷。而批判性研究如果不會主動地進行批判性的比較與檢驗,並沒有將其徹底地變為其主流思想,那麼這種研究就會不合時宜,而對於這樣的一般原則,我們經常視若無睹。托伊費爾斯德克說:“年輕人渴求得到精神上的滋潤,但他們隻被邀請喝西北風。”——“頗有爭議的形而上學、詞源學和機械操縱學,經常也是廢話連篇,並被錯誤地慣以科學之美名。更糟的還在後麵,除了他的需求和窮困——還有鈔票缺乏,同情不足,沒有希望——這種教育方式最終隻會導致‘疑惑的突然發作’。他渴望在漆黑的夜裏得到安靜的注視,以期盼心靈的慰藉。因為在不信任的噩夢的驚擾下,要想平複是有待時日的。”嚴肅的學者一貫抱有不信任這種病態的心理,在他們了解所批判的事物之前,必須通過吸收觀點這一緩慢穩妥的過程去檢測每一個細節。如果我們僅僅是接受它,我們就不能檢驗哪部分是我們所不了解的。知識的接受是緩慢的不知不覺的過程,總抱著批評的態度是不可能獲得的。還是讓我們花時間致力於給年輕人奉上合適而豐富的知識大餐,而不是指導他們去批評和檢測他們所接受的每一丁點知識。如果我們每吃一口飯,都要經過嚴格的吹毛求疵的檢查,我們還能活得長嗎?在此期間,托伊費爾斯德克不是從課堂中學習,而是從大學圖書館的書堆中得到了他想要的。“由此一個作家生涯在此奠基。我竭盡全力地暢讀了所有用文明語言撰寫的書稿,通覽了各門學科知識。

而人是人類研究的主要目標,所以臆測人類、從寫作風格中詮釋作者就成了我的最愛。”喬具有成為科學家與哲學家的內在素質,但所有通向智慧的大門都對他鎖上了。他發現《利圖》本身就是一部有關天文學的曆史古書。他總是鍾情於確鑿的知識,在以後的歲月裏,他說在孩童時代他就深深折服於威滕和菲特?克雷所創造的浪漫傳說,而對詩和虛構小說並沒有什麼興趣。《利圖》是他唯一的支撐力量。他一有時間就沉迷於望遠鏡中的豪華世界,這也是他一生中僅有的奢侈。他為一座舊涼亭設計了一個旋轉式的屋頂,自己製圖、觀察和記載。在繁重的生活壓力下,他祈求在蒼茫的天際中找到一絲溫暖。雖然阻礙重重,我們仍可考慮到教育的兩個方麵:一是從書中得到無窮的安慰和滿足,另一個是在整個思維的推動下不斷追求精神上的滿足,但如果教育沒有使年輕人發現讀書的力量,養成讀書的習慣或形成讀書的興趣,這太令人遺憾了!有些人如果領悟了上述兩點,即使沒有接受學校教育也會受益匪淺。我們是否能設計一種教育,既能為謀生做準備,又可以使年輕人的意識、生命享受充實?“生命不僅僅是滿足溫飽。”接下來我們要領略托伊費爾斯德克怎樣運用不同的視角來打開世界的“牡蠣”?喬是怎樣迫使自己頑強奮進的?他倆怎樣意識到“是工作,而不是自身或別人的愚蠢邪惡促使自己奮爭”?以及愚蠢邪惡又是怎樣控製他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