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一切可能,讓他們所處的環境符合自然選擇的法則,不是無意識的偶然情形,也不要遵從流行。記住,讓他們經常聽到討論,看到這三四條適用於所有建築、裝飾、家具陳設、穿著場合一般法則運用:東西根據它的目的應該是適當的,它與周圍的人和物都應該是和諧的,而且,考慮的要點應該在形狀上、質地上以及顏色上都是可愛的。更重要的一點是——太少總比太多好。時常看到根據以上提到的這些準則把花瓶驅逐出境,選擇印花棉布的孩子不自覺地就鍛煉了他的判別能力,他會感覺到有著不協調顏色的蓋子,拒絕臥室裏周身是角的水壺而要有流線型的水壺,而且知道他要如何裝扮自己。使他被藝術品所圍繞也許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不需要生活在醜陋和不協調的物品之中,因為一無所有總好過錯誤的東西。a令人遺憾的是對於繪畫和音樂,我們就像對詩歌一樣傾向於去“收集”。讓我們遠離收集。
每一個當得起稱號的畫家、作曲家都有一些主要的想法,他並不是在單個作品中表現出來,而是在一係列的作品中這裏表現一點,那裏表現一點。如果我們僅僅以純粹的外在裝飾品來接受藝術家的作品,那怎麼會覺得一個作品中的一點或另一個作品中的一點很好呢?但是如果我們把作者當成老師來接受,他就會對我們粗劣的天性產生精煉的、提升的影響,隻要我們有機會,我們就應該順次學習他的經驗。在一個房間裏有特納的一到兩幅雕版,在另一個房間裏有米勒的,而在第三個房間裏有柯羅的畫,這樣的房子對於孩子們來說是真正的藝術學校。他會有一些機會、一行一行地研究至少三個作者,比較他們的風格,a沒有用處的東西不可能成為藝術品,也就是說,那些沒有照顧到在頭腦精確支配下的身體,或者是那些對精神沒有娛樂、撫慰的作用或是不能把精神提升到健康狀態的東西都不是藝術品。數以噸計的十足的垃圾,假裝它們是某種程度上的藝術品,這句話會清掃幹淨我們倫敦的房間嗎?——莫裏斯?威廉。
用心體會他們的特征,感受他們通過畫想要表達的東西,以及他們是如何表達出他們的意思的。而且這裏提供了一個藝術教育的堅實的基礎,即對於我們中的大多數來說,藝術教育可能是由增長欣賞能力、而不是創作能力組成。同時,向年輕人展示一到兩幅好的水彩畫從草圖到完成的過程,向他們展示從風景畫中欣賞什麼。誠然,不可能總是根據這樣的計劃來選擇繪畫。
但是毋庸贅言,這樣的過程可以使年輕人對一幅畫非常熟悉,宛如刻在腦子裏一樣,在頭腦中保存的畫麵與畫作本身一樣清晰。父母所能做的就是保證畫作被孩子看到,高雅的影響,藝術的熏陶,是單獨地逐漸作用於孩子身上的。重要的是,不要損害男孩的品位,最好是在房間裏隻有一件作品,讓他在此之上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念,而不是在每一麵牆上都塗滿色彩。有一種觀念認為,年輕人通常應該等待美術館提供的機會去學習畫筆如何能夠抓住自然的精神和意義,這種觀念乍一看並非完全錯誤。在研究風景畫之前也許應該讓他們有所準備:如果自己沒有被鋼犁翻過的土塊的形象感動,沒有人會欣賞在羅薩?博納爾的畫中那剛剛犁好的土地的潮濕的泥土氣息。無論是人物畫或風景畫,父母所能做的就是讓他們的孩子一直看,而且是通過提示性的語言讓他們看。
眼力正是通過觀察得到訓練,還有就是通過指導,而且我幾乎不必提起大家要對羅斯金先生的《現代畫家》加以關注,這本書使對門外漢的藝術教育成為可能。如果上述陶冶通過眼睛進行,那麼又有多少是通過耳朵,通過神奇的第六感進行的呢?其分布顯然受我們的偏愛支配。人們通常要花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來保證年輕人在某一樂器上的表現能力,甚至平庸的表現能力也沒有被忽略。但是卻常常缺乏這樣的觀念,鑒賞音樂與創作音樂一樣具有教育意義,一樣會“創造歡樂”,而且隻要花足夠的精力在樂感培養上,這種能力也許可以在每個人身上發展起來。讓年輕人盡可能多聽好音樂,而且這要在指導下進行。我們就像喜歡畫和詩歌一樣喜歡我們的音樂,遺憾的是即使這樣,我們也很少有機會完整地聽完一個作曲家整一套作品。但是這要作為年輕人的目標,讓他們不時地學習某個偉大作曲家的作品直到他們接受了他的教益,而且了解了他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