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選準個股是投資成功的關鍵(2 / 3)

基金經理人的持股也有輕重緩急之分,有的是核心股,有的是短線進出,所以會有資金的配置,五隻股票中,要依重點采取短中長期的策略搭配,例如兩隻做短線,一隻中期持有,兩隻做長期投資。熱門股的數量要有限製,也不要拿中長期的股票來短線進出。

若真的又看上了另一隻股票時,那就得強迫自己要有所取舍,而不是沒有限製一直買下去就可以了。這樣的好處是你會借此隨時檢視自己的持股內容和目前的盈虧,對於個股價量表現,以及基本麵的變化也照顧得來。再者,也會因此而常常做出汰弱留強的動作,這樣持股內容會比較靈活,也具有基金經理人布局的觀念,隻要有這種觀念,基本上,你已踏出成功的第一步了。

在汰弱留強的過程中要注意,股票看重的是成長性,所以有時重質不重價。公司由很爛變成普通壞,或是普通好,這種轉機股股價會有所反應,但原則上最好手上的股票都是積極成長型,因為轉機股的股價表現,會有一定的反應幅度,較難倍數成長。

最後再回到我們的主題,選股家數無須太多,但也不要孤戀一枝花。另外,公司的體質和未來發展的潛力會比價格的高低來得更為重要。所以一隻股票100元不一定算貴,15元也不能算便宜,訴諸基本麵的分析、獲利好壞和未來前景,才是研判個別股價孰高孰低的最佳利器,讀者總得精挑細選,選定才下手。

4.選股要相對專一

有的股民做股票有“喜新厭舊”情緒,以尋求一種刺激和新鮮感。若是為適應市場而采取的應變措施當無可非議,若僅僅是為了“換口味”則大可不必。此遊戲偶爾為之還無礙大局,倘上癮成癖就後患無窮了。別說資金有限的中小散戶了,即使是資金實力雄厚的“百萬元大戶”和“千萬元大戶”也不敢輕率地“遍地開花”。

成功者的經驗告訴我們,做股票要相對“專一”,忌見異思遷。做股票“專一”有以下幾種好處。

一是降低成本。做少數幾種股票和同時做多種股票相比,無疑前者將能節省更多的“車馬費”,而後者除了為證券商打工外,自己所獲無幾。

二是合理運用資金,減少投資風險。若同時做多種股票,則“貪多嚼不爛”,資金調度就會捉襟見肘,力不從心。做某一種股票,資金相對寬裕,一旦被套,可調後續資金入場,采用“攤平法”解套。

三是精力集中,減少失誤。手中抱有多種股票者容易分散精力,顧此失彼。有行情時手忙腳亂,若忙中出錯則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若專做一兩種股票則無此虞。

四是情況熟悉,便於操作。俗話說“熟中生巧”,專做某一兩種股票,時間久了,對其走勢、股性了如指掌。何時進何時拋心中有數,自然就會勝多敗少。而且在操作過程中還時有新的發現。

應該說明,這裏所指的“專一”是相對的、階段性的,並非一定要“從一而終”,非某股不炒。

5.績優股永遠受追捧

對於績優股,並無統一的評價標準,一般來說,主要有這樣幾種觀點:

①年每股稅後利潤在0.50元以上;

②年淨資產收益率在20%以上;

③市盈率在20倍以下。

這幾種標準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未免略顯膚淺,考察一個上市公司的業績如何應當綜合其各個方麵的情況,除上述幾點外還應從以下幾方麵考察:

①公司的財務狀況。一個公司的財務狀況主要涉及資本結構、償債能力、盈利能力等幾方麵。

②公司的經營狀況。一個業績好的公司往往有著優良的產品質量、較大的市場占有率和較高的商業信譽。

③公司的管理水平。一個業績好的公司必定有一個高水平的領導班子,有科學嚴謹的工作作風和管理方法。

④給股東的回報。一個業績好的公司每年都會給股東以優厚的回報,比如大比例送紅股和派高額現金紅利。

隨著中國股市和投資者的日趨成熟,“投資於績優、投資於高成長”已經成為市場的共識,從曆年以來中國股市炒作中績優股最受追捧這一點就可以非常明顯的覺察到了。

績優股為什麼受追捧呢?從理論上講,買股票是為該上市公司出資,出資的目的呢,明顯是獲取投資收益,而上市公司向股東提供投資回報的高低隻能從其業績(更直接的說是利潤)狀況來反映,業績好說明其為股東提供的回報高,業績差說明回報低,虧損說明投資者不僅得不到回報,還要用本錢去還債。因此,績優股當然受市場歡迎。但有人會說,績優股價格高,成本大,績差股價格低、成本低,一旦有業績上升,股價上升空間大。這種說法十分有道理,買股票就是買未來,績差股業績能有提高當然意味著股價上漲,投資者獲利。但在大多數的交易時間內,將來的業績水平是不可預期的。投資者很難判斷一個上市公司的業績是否會有變化,這個時候績優股與績差股相比,安全性明顯要強,尤其在趨勢模糊的市道中,績優股更顯其英雄本色。

6.將高成長股作為投資的重要選擇

業績好是一個靜態的概念,而高成長是一個動態的概念。

業績好並不一定就高成長。認定績優股的主要依據是每股收益、每股淨資產、淨資產收益率等指標,這些僅僅是一些靜態的數字,隻能代表上市公司的過去,並不表示上市公司未來的狀況。高成長的股票有可能本身就是業績優良的,如四川長虹、青島海爾,而更有可能是從績差股中脫胎換骨成長出來的,如托普軟件等。

投資於高成長股會比投資於績優股回報更豐厚。

比如股票A為績優股,每一年其每股收益為1元,投資者在25元價位購入1千股,共用資金25000元;一年過後,該股每股收益為1.20元,若假設沒有任何炒作的因素幹擾(市盈率不變),其價位為30元,此時投資者賣出1千股,獲利為(30-25)元/股×1000=5000元,資金利潤為20%。股票B為成長股,第一年其每股收益0.2元,投資者在5元價位購入5000股,其用資金也是25000元;一年過後,該股每股收益增長了一倍,即為0.4元,假設沒有其他因素幹擾,其價位在10元,投資者賣出5000股,獲利為(10-5)元/股×5000=25000元,資金利潤率為100%。

由上述模擬案例可見,雖然股票B不是績優股,但由於其成長性好,其價格1年間翻了番,投資者取得了成倍的利潤;而股票A雖是績優股,但其成長性差於股票,所以其利潤率也低。所以可以說高成長股的投資價值高於純粹的績優股。

7.看國外報告,炒國內股市

讓我們先來看看一位股民的故事。

王智良常常感歎自己生不逢時,原來王智良的父親是早年留學回歸人員,頗受單位的重視,加上自己的勤奮努力,仕途一帆風順,如今已經是一家大型科研單位的主管。可等到王智良留學回來以後,他發現人才市場中留學人員已經不少了,用人單位對留學人員也是不再十分熱衷,對於留學的地點、時間、所在學校知名度等都有一定要求,即使錄用了,薪水也不是很高。王智良勉強在一家電腦公司上班,由於對國內市場不熟悉,還要常常向同事請教。他對自己的留學經曆感到有些後悔,早知道還不如就在國內找所好學校,還省下那留學的幾十萬費用了。

2002年以後,王智良開始投資股市,在這幾年的低迷市道中,他每年都能獲取不菲的收益。因為他有一種比較特別的分析方法:看研究報告。隻不過他看研究報告的方法和其他大多數股民是不同的,由於王智良有深厚的外語功底,他不僅閱讀國內的分析報告,還常常上國外網站閱讀英文資料,從而獲取很多有價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