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是一個時時能製造出熱點的機器。誰發現得越早,誰能成功的機會就越大。
——股民箴言
1.深入股市,關注市場熱點
熱點,是刺激股市的興奮劑,在一段時間裏,股市上總會出現不同的市場熱點。有了熱點,股市才顯得長盛不衰。而一旦失去熱點,則預示著牛去熊來,市場隨之進入瘟市或死市狀態。市場有無新的熱點出現,是研判大勢走向重要的依據之一。有了新的熱點,則表明股民不甘寂寞,大盤有上揚動力,而無熱點出現,市場則如耗盡油料的汽車必然寸步難行。作為股民,密切關注市場熱點,不僅能據此選擇進出時機,而且能及時追蹤熱點股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滬市現狀而言,市場熱點大體可分兩類:
一類是固定熱點。如年終炒業績,年初炒送配,適時炒新股等。每當這時,滬市就要“熱”一陣子,年年如此,股民已習以為常。
另一類是非固定熱點。至於非固定熱點,則就更多了。2006年股權分置熱點,以及近年來的奧運熱點。除上述熱點外,還將有“房地產熱點”、石油、原材料熱點等。
每當熱點出現,與之相關的股票往往會有突發的飆升行情,故追蹤熱點股往往會得到一份“意外的驚喜”。
1995年3月初,滬市跌近500點邊緣,此時,三普藥業、廈門廈華、中山火炬及西藏明珠等四隻新股相繼上市。特別是來自世界屋脊的西藏明珠,因含“少數民族概念”等多種題材,上市後股民趨之若鶩,競相追捧,致使成交量與日俱增,股價節節攀升。由於西藏明珠大放異彩,使另三隻新股跟著沾光逐漸走穩。反應敏捷的上海股民劉先生見新股板塊表現不俗,意識到這將可能形成新的市場熱點,於是以9.80元價拉進1萬股中山火炬。不出所料,新股走出了一波高於一波的行情並將大盤帶出低穀。劉先生最後以11.95元價將火炬賣出,除去手續費,每股盡賺了2元,這在熊市已經是很難得的好行情了。
應該說,這是一個追蹤熱點獲得成功的典範。劉先生的成功經驗有三:
一是他觀察細微,判斷準確。由於前三隻新股上市都紛紛跌破開盤價、認購價,使股民對新股懷有戒心,一致不看好。但劉某發現西藏明珠與前三隻新股反其道而行之,低開高走,故斷定新股板塊“有戲”,熱炒新股,說明股民人氣未散,信心尚存,即如此,大盤就不會下沉,適當建倉不會有太大的風險。
二是劉先生選股得當,在四隻新股中獨鍾情於中山火炬說明他確有眼光。一則西藏明珠價位已高,而火炬剛剛啟動有較大上揚空間,二則三普和廈華為一般性工業股,缺乏題材。唯有中山火炬屬“高科技”和績優股的雙料冠軍。之後,火炬的漲幅果然高出其他三股。
三是劉先生決心大,下手快,一經確認,立即下單。若等到股價漲高再跟進也許就無利可圖了。1995年3月初,劉先生發現北京的天橋、天龍兩隻股票波動異常,聯想到北京近期要召開“兩會”。素有“政策概念股”之稱的“雙天”每逢北京有慶典,總是象征性地出來表演一番,那麼此番恐怕也不例外。於是劉某事先填好買單(隻未填價位)等“雙天”啟動。3月6日,“雙天”均跳空高開,伴以成交量的增長,股價也快速上揚,劉某見時機已到,立即以5.15元價追打了1萬股天龍。當日“雙天”高開高走,天龍以6.17元收盤,漲幅達30.27%。翌日,劉先生便以6.35元將天龍放空,又賺了1萬多元。劉某何以能連連得手?關鍵在於他善於捕捉市場熱點,把握住了難得的賺錢機會。俗話說:“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隻要審時度勢,積極參與,必將獲得豐厚的回報。
做熱點股票固然有利可圖,但若掌握不好火候也會帶來一定的風險。所以,做熱門股要客觀冷靜,切忌主觀臆斷。市場熱點自有其形成的條件和基礎,非人為所能奏效。要謹防假熱點的圈套。一些機構和莊家為了拉高出貨,也會製造一些“熱點”以引人上鉤,故未經證實的熱點切不可輕信。
如市場曾一度傳聞“養老基金”入市的消息,王某生怕踏空,即對準“熱點”淄博基金打了1萬股,結果報紙辟謠,基金難以興風作浪,王某的惟一收獲便是“花錢買教訓”。追蹤熱點要心靜如水,冷眼旁觀,耐心等待,個股開始啟動並形成氣候時再進場不遲。
既然能成為“熱點”自然也就有冷卻的時候。有的股票熱得快也冷得快,若不趁熱脫手,就會嚐到熱脹冷縮的滋味了。在這方麵,最典型的莫過於北京“雙天”了,一年中僅有個把月行情,風光一兩天,過把癮就死。
熱門股隻能做短期差價而不適合長期持有。當我們選錯了熱點當立即斬倉,越快越好。即使是最老到的股民,也有判斷失誤的時候,但知錯必改才是明智之舉。
市場熱點層出不窮,賺錢機會隨時出現,隻有那些心細膽大,密切關注市場熱點,並與市場保持同步的股民,才有可能成為股市的幸運兒。
2.股市熱點究竟由何而來
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麵來分析一定時段上股市的熱點及其轉換,以便尋找板塊中的黑馬。
(1)政策是熱點滋生的“催化劑”
中國股市發展時間不長,加之其股權的複雜性與股票價格波動的無序性,因而,政策對股市的影響力相當大。有人將中國股市稱之為“政策市”,這種說法雖有些偏頗,但也有一定的道理。這裏所說的政策是指一些與股市相關聯的政府財經政策,包括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行業政策及其他相關政策。1998年,低價股成為市場熱點,這一熱點的形成與政府在三年之內搞活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政策緊密相關,這一政策的背後是資產重組的具體實施給“垃圾股”帶來的生機。由於資產重組是企業改革的重頭戲,而低價股又是重組的對象,所以,1998年低價股再度“革命”而形成了市場的熱點。此時這些資產重組的低價股,大多都能生長為黑馬股。
如:1998年初,新一屆政府強調科技與教育的優先發展政策,高科技板塊與高校板塊股紛紛走強。科技與教育在一國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愈來愈大,重視科技與教育的政策導向也會在股市中得以反映。這就是相關熱點板塊形成的政策基礎。由於高科技股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價值,政策導向則更加重了該板塊的熱度,其熱度可能會常熱不冷。雖然一些高科技股票在漲幅驚人之後隨後出現大幅調整,但若以長線眼光來看,該板塊仍具有相當大的投資價值。
(2)題材是熱點的“導火索”
政策為股市熱點的形成創造了外部條件。某一板塊在某一時段上能否成為熱點,關鍵還是要看該板塊有沒有題材的配合。股市中的題材很多,有些是真實的最終兌現了,有些則是留待以後兌現,相當部分是市場的傳言。中國股市中的題材五花八門,但基本是送配與購並題材,且這些題材在公布之前通常都伴有其他小題材,比如公司所得稅減免、新項目投產產生效益及參股金融企業等。高比例送配題材隻有在牛市(包括局部牛市)及部分盤整市中才能形成熱點,在熊市中往往非但不成熱點反成冷點。所以送配題材能否最終轉化成股市中的熱點,還需大市的配合;而購並題材無論在何種市況下一般都會形成熱點,隻不過熱點有大有小。中國股市發展至今,購並題材曾在市場中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波瀾,顯示這一題材的持久性與包容性。無論熊市、牛市、盤整市,這一題材都具備熱點形成的市場基礎。1997下半年,滬深股市形成的資產重組熱點正是這一題材的延伸。購並本身就包含著重組內容,由於中國股權結構的複雜性,能流通的股權比例大約隻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20%~30%,除了少數公司外,大部分公司很難通過二級市場來收購。上市公司本身除了通過自身的力量來發展壯大外,還必須借助配股、股權轉讓與資產置換等形式來剔除劣質資產、吸收優質資產,所以包括資產重組在內的購並將是中國股市長久不衰的題材。除了送配與購並這兩大主流題材外,在不同的市況下,市場中的題材呈現出多樣化的格調。股市中的小題材基本上層出不窮,但其影響的力度明顯有限,有些小題材甚至是“牽強附會”。這些小題材偶爾也會在股市中形成小熱點,但常常是“曇花一現”,有時板塊的聯動剛剛開始就夭折了。所以,隻有當某種板塊具備持久的實質性的題材,真正的熱點才會由此形成。也隻有在真正熱點形成時,才能產生黑馬股。
(3)主力是開啟熱點按鈕的最終操作者
有了政策背景的支持,具備了持久的實質性的題材,並促使熱點由點到塊展開,但沒有最終的操作者——主力的參與是不可能的。主力的作用在於將熱點向縱深推開,隻有熱點持續地擴展才能帶動板塊的聯動。任何一個熱點板塊的形成必須得到市場的認同,否則熱點就無從談起。市場認同某一板塊,除了該板塊的基本麵與消息麵吸引大家外,還應有主力資金的進出,方可活躍股性形成熱點。此時,主力的角色相當重要,沒有一定的成交量與升幅空間,一般的投資者是不會跟進的。熱點板塊就是意味著該板塊成交量較以往大幅放大,其重點品種的日成交量居當日排行榜的前列,股價亦有相當驚人的漲幅。所以,熱點不是憑空“吹”出來的,它是實實在在的量與價的體現。量的放大意味著主力資金進場與市場追漲資金的增加,也就是說熱點是靠大家的資金“注入”某一板塊才得以滋生。股價的漲升則意味著熱點所帶來的市場價值開始逐漸顯露,這種價值的發現更渲染了該板塊的賺錢效應,而這種效應一旦被市場確認,則就有可能導致新的資金不斷湧入,於是熱點板塊就成為名副其實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