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私房菜王牌,未必非常貴(1 / 1)

味蕾出發

私房菜不一定“非常貴”

“私房菜”指開在住宅或是寫字樓中,無牌照、無跑堂、無固定菜單,惟獨廚師有手藝的小本餐飲“買賣”。“私房菜”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光緒年間。據說祖籍廣東的世家子弟譚瑑青,祖父輩都當官並好飲好食,其父譚宗浚把家鄉粵菜混合京菜成譚家菜聲震北京。後來家道中落,譚瑑青坐食山空,便由家廚或妻妾做拿手的譚家“私房菜”幫補家計,宴設家中,每晚三席,須提前三天預訂,最盛時訂位要等一個月。私房菜並不是代表上層文化,相反,它更加貼近老百姓和工薪階層。

私房菜的“個性”

私房菜設宴地點很講究,須帶點私密性,並且不大張旗鼓地做生意,熟客會自己找上門去;其次,餐位很少,客人光顧前需要電話預訂;第三,通常隻有幾個掌廚人,他們會與食客溝通,大打感情牌;最後,掌廚人必須要有拿手好菜,而且這些菜在其他地方是絕對吃不到的。

私房菜的王牌——菜品“無宗無派”

私房菜不是大菜,不過“善烹小鮮,可治大國”。其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源於清末,指的是在很私密的自家廚房裏炮製出來、無宗無派的菜肴。吃私房菜,也就是大家擠在一個類似家的地方,吃主人的拿手菜,席間或吃罷,主人會出來應酬片刻,幾次交道打下來,食客和主人就結成了好友。現在許多名菜其實都是從私房菜演變過來的,比如譚家菜、孔府菜、段家菜等。

另一種說法,稱其乃官府菜的一種延伸。從前官府的廚子,製作菜式均圍繞“細致”兩個字,環節相當之繁縟。離開府邸後,他們流落於民間,民間的大戶人家,吃飯同樣講究個氣派,擁有家廚,尤其是擁有官府裏出來的家廚,是他們財富與身份的象征。這些家廚在官府菜的製作基礎上,為迎合主人的口味,進一步將烹飪技術融會發揮。久而久之,自成一種類別。

頂級私房菜——厲家菜

厲家菜館的主人叫厲善麟。他的名片上用繁體字印著:“厲家菜創辦人、顧問、應用數學教授。”之所以寫上“教授”的身份,老人稱是不想讓別人誤以為他“隻是個廚師出身”。厲家菜也屬私房菜。在這個小四合院裏,最初每天對外隻做一桌菜,隻供十來個人吃,吃客一律收每位200元,現在另辟一個偏房,加了兩小桌,但一晚上也最多夠二十個人吃。

厲家菜屬宮廷菜,其配方和製作技術均為祖傳。厲善麟的祖父厲子嘉,在清朝同治和光緒年間,任內務府都統,深受慈禧信任。專期主管皇宮內膳食。慈禧垂簾聽政,吃飯也要和皇上在一起,其每餐之菜式都在一百種左右。那時,隻要一聲“傳膳”令下,浩浩蕩蕩的太監隊伍便立即抬著膳桌和食盒魚貫而入。厲子嘉的任務就是統一管理皇宮裏的這些膳食,每日製定膳單,到膳房查看烹飪質量等。慈禧和皇帝吃的每一道菜,都要經他品嚐,於是,久而久之,他便成為美食專家和烹飪高手了。後來,厲子嘉把許多宮廷菜配方和做法教給了兒子厲俊峰,然後又傳給了孫子厲善麟。厲善麟對廚藝烹調極具天才,在繼承祖傳技藝的基礎上,又結合現代營養和自己的體會不斷有所創新。

厲家菜一經問世,很快即引起轟動。在一次參加宴席比賽時,驚震全場觀眾,評比獲第一名。英國大使在他的餐館一邊吃一邊說:“太好了,你不用做廣告,我隻要在使館區一說,這裏就推不開門了。”果然沒過幾天,各國駐華大使和跨國公司老板們都蜂擁而至,如果不提前半個月預訂,肯定是吃不上的。

厲家菜的特點之一就是不用諸如味精之類的化學原料,調味靠的是天然方法。菜館裏也沒有任何現代化的廚具,用的都是火灶。作為一種“宮廷風味菜”,它要求選料精,做工細。為了一桌席,他們全家要從上午準備到晚上客人來。這裏還有一個有別於別的餐館的就是,這裏不許點菜,主人做什麼你就吃什麼。即使這樣,依然有人慕名而來。

現在也可以吃皇宮“燕翅席”

厲家菜隻有套餐,共十幾套,每套從18至22種菜不等。例如,仿製慈禧日常食用的“燕翅席”:第一道為小菜,計有炒鹹什、醬黃瓜、蝦子芹心、芥菜墩、北京熏肉、鳳幹雞、琥珀桃仁、桂花糖藕、玫瑰小棗、炒紅果等;第二道為熟菜,計有黃燜魚翅、白扒鮑魚、軟炸鮮貝、澆汁活魚、燒鴨和清湯燕菜等;第三道是湯和甜食,計有鳥魚蛋雞湯、炒蛋羹、核桃甜酪等。

私房菜進化論——當下

私房菜館從環境到服務所蘊涵的人情味滿足人們對家庭溫暖的需求,讓人們在家庭的氛圍中享用一份精細的美食。私房菜更是一種文化積澱,香港、廣州、北京的私房菜比較紅火,因為是中餐幾大菜係的發源地,像叫得響的私房菜館江府菜、段家菜、譚氏菜,都是近一個世紀內從那裏的深宅大院走出來的。現代人吃私房菜,不單在吃身份,也是在吃文化。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