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三峽鹽都(2 / 2)

雲安的鹽除了本地銷售外,還一度遠銷重慶、成都、渝東南和鄂西等地,這樣,除了本地人在雲陽販運食鹽外,還聚集了大批外地人來此做各種生意。在明代中期以前,鹽業生產一直處於官方的嚴格管理之下,由具有特殊戶籍、承擔產鹽徭役的灶戶充任。到明代中期以後,政府逐步將鹽井賣與私人;至清代,更是允許私人開鑿鹽井和從事鹽品交易。於是很多外地人攜資到此投資。一時間,雲安鎮商賈雲集,人聲鼎沸,車水馬龍。各地商人依靠自己手中的資金實力和特長,自然地形成了一種行業分工:江西、陝西巨賈購置井灶,湖北黃州人拽扯鹵水,忠縣、豐都、萬州、涪陵人熬鹽,茶陵人劉、張、彭、陳四姓成立“四合店”總攬運輸。這些離鄉背井前來開拓新天地的人,依據自己的籍貫,逐漸在雲安鎮上開設了各自的會館,有陝西會館、湖北黃州的帝王宮、忠縣的川祖宮、湖南的炎帝宮等。在清乾隆時期,雲安有商號300餘家,成為川東重要的工商業重鎮,富甲一方,有“銀窩場”之稱。

鹽是雲安的特殊物質,是雲安人的衣食父母。如果說鹽是血液,被輸送到人體的各個部位,那麼雲安鎮就是心髒,是鹽鋪就的網絡的中心。雲安的興亡,關係到好多古代場鎮的興衰。

在離雲安不遠的長江邊,就有這樣一個與雲安榮辱相連的古鎮——西沱。西沱是古代聞名遐邇的“鹽鎮”,以經營雲安鹽(包括自貢鹽)享譽巴蜀內外。早在宋代,雲安鹽就通過西沱轉運湖北恩施、利川、來鳳一帶,西沱鎮就是千裏鹽道的起點和轉運站,到了明清時期,這裏更是長江岸邊商業貿易往來的重鎮。西沱鎮上的“下鹽店”就是雲安鹽業商史的曆史見證。下鹽店依山麵江,與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忠縣石寶寨隔江相望。下鹽店建於清初,相傳為清代舉人楊氏所建,建築麵積達1.3萬多平方米,現存有正廳、回廊等。整個建築係木質結構,金黃色的木樓掩映在重重疊疊的古民居之間,別具一格。下鹽店的鹽倉為封閉式建築,牆壁全用木板橫裝,木板與木板之間吻合得天衣無縫,玲瓏剔透,古色古香。西沱鎮有一條著名的雲梯街,街梯直上山頂,兩邊則分列各式店鋪,雲梯街就是一部不斷運鹽進山的梯子。在雲梯街的下麵,是始設於元代的水驛站。據說,每到夜裏,停泊在這裏的大都是裝運雲安鹽的鹽船,聲勢浩大有上百隻,把整個江邊擠得水泄不通。正是這些來自遠方的鹽,讓西沱興盛了上千年。

雲陽縣境內,除了湯溪河外,另一條著名的河就算澎溪河了。在澎溪河的高陽鎮,有一大片平坦的土地,現在上麵隻有為數不多的人居住勞作。可是在唐代的時候,這裏卻是一處繁華的江邊小鎮。1998年以來,四川大學考古隊在這裏進行了長達多年的考古發掘,他們揭露了唐代的街市、寺廟、交易市場等,城鎮的格局活靈活現。這個已經消亡的唐代古鎮與距此約幾十裏的雲安鎮有一些關係。考古領隊李映福教授認為,這個唐代小鎮,有可能是食鹽集散地,或者食鹽集市交易場所。他這樣說是有根據的,宋代《雲陽縣誌》說,雲安鹽在鹽渠道上(水市)起灘(轉陸運),運往高陽(明月壩)這裏,再轉水運,可通開州、利州等地,這條鹽路的通道一直延續到20世紀70年代。

雲安鹽造就了這些古老的城鎮,雲安鎮就更是一座閃爍著鹽之精華的古鎮了。

如今的雲安古鎮,在兩千多年的繁華後,終於抵擋不住現代製鹽工業的衝擊,日漸衰落了。1988年,與雲安同在一個大鹽礦——萬雲鹽盆的萬州高峰鄉“萬鹽一號”井鑽通後,雲安的千年鹵井正式廢止了。自此,那些浸滿鹵味的鹽井成為了人們憑吊的遺跡。2002年,考古者來到這裏,發掘了一些遠古的鹽井和鹽業作坊,他們發現了大量的製鹽遺跡,以及鹽工們用過的遺物。考古學者的到來,意味著一段曆史的終結和記憶時代的開始。

雲安,一個曾經富商雲集,一個積澱了厚重曆史的古鎮,它的櫃台、祠堂、會館、龍君宮、五顯廟、陝西箭樓、九間鋪,它的幽深的附著青苔的鹽井,如今都已沉入江底。那些鹽井上的井架,提鹵的木轆轤,蒸鹽用的尖底鍋,汲鹵的桶,如今都被懷舊的人們珍藏著,但它們再也沒有實際用處了。古老的雲安,將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