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與創新能力分析(3)(3 / 3)

從與全國對比情況來看,全年國內生產總值300670億元,比上年增長9.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4000億元,增長5.5%;第二產業增加值146183億元,增長9.3%;第三產業增加值120487億元,增長9.5%。全國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1.3:48.6:40.1。長三角地區第一產業比重低於全國8.0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高於全國4.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高於全國3.1個百分點。

從與江蘇比較看,2008年江蘇省三次產業結構從上年的6.7:55.9:37.4調整為6.9:55.0:38.1。長三角地區第一產業比重低於江蘇3.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低於江蘇1.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高於江蘇5.1個百分點。

從與浙江比較看,2008年浙江省三次產業結構從上年的5.5:54.1:40.4調整為5.1:53.9:41.0。長三角地區第一產業比重低於浙江1.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低於浙江0.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高於浙江2.2個百分點。

2、三大板塊產業結構的分析

2008年,上海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3698.1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1.8億元,增長0.7%;第二產業增加值6235.92億元,增長8.2%;第三產業增加值7350.43億元,增長11.3%。全市三次產業比例關係調整為0.8:45.5:53.7,第三產業比重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提升幅度為2001年以來最高。產業結構呈現”三、二、一”格局。

江蘇沿江8個城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983.78億元,三次產業比例關係由上年的3.5:58.3:38.2調整為3.4:57.4:39.2;浙江環杭州灣7個城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273.87億元,三次產業比例關係由上年的5.4:54.6:40.0調整為5.1:54.4:40.5。長三角地區的兩翼都呈現“二、三、一”的格局。

3、16個城市產業結構的分析

2008年,長三角地區16個城市中除上海、南京外,其他14個城市的三次產業結構都呈現“二、三、一”分布。第三產業成為上海經濟發展的“主角”,近年來南京作為江蘇省會,大力發展服務業,三次產業結構逐步優化,服務業比重明顯提升,達到50%,成為長三角第二個服務業比重達到50%的城市,三次產業關係為2.5:47.5:50.0。

從第一產業比重來看,長三角地區16個城市中隻有舟山市為兩位數,即10%。已經有一半的城市第一產業比重低於5%,應該說這些城市都處於工業化加速發展時期,16個城市中第一產業比重最低的是上海,隻有0.8%。

從第二產業比重來看,2008年16個城市中除上海 南京和舟山外,13個城市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達到或超過50%,11個城市超過55%,1個城市超過了60%。如蘇州達到62.0%,表明各市對工業經濟的依賴程度均較高。16個城市中9個城市第二產業比重比上年有所下降。

從第三產業比重來看16個城市中除了舟山外,其他15個城市第三產業增速均快於第二產業。上海產業結構優勢明顯,第三產業比重超過50%,達到53.7%,南京第三產業比重為50.0%,列長三角第2位,杭州為46.3%列第3位,此外舟山43.8%、無錫(41.0%)、台州(40.4%)、寧波(40.4%)成為另外4個比重超過40%的城市。16城市中最低的是泰州為34.2%。從各地第三產業的發展趨勢看,浙江除寧波、湖州、舟山以外的城市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江蘇8個城市除南通、鎮江外,第三產業比重均比上年有所增加。從增加幅度看,上海、蘇州均比上年增加了1.8個百分點,並列16城市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