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外沿海城市群發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1、城市群的主要驅動力——外向型經濟
從發展曆程看,外向型經濟是國外沿海城市群興起和壯大的主要驅動力量。雖然技術進步使生產的區位約束條件日益寬鬆,但海運仍然是實現國際貿易物資交流的最有效手段。因此,臨海地區在利用全球資源和拓展國際市場方而具有極大的比較優勢。這也是全球臨海工業帶普遍興起的主要原因。尤其對於後發國家而言,沿海口岸還可以發揮“橋頭堡”的作用,利用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因而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沿海地區一些主要的港口城市,如美國的紐約、費城、巴爾的摩、波士頓,日本的東京、大阪,迅速發展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中心,並且以其巨大的技術經濟能量向腹地進行輻射和擴散,形成大規模的產業集聚和城市綿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知識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美國“波士華”城市群、日本東海道城市群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高科技產業和研究機構、高校在這些沿海城市群聚集,增強了城市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孵化功能,為城市群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後勁。
2、城市群的產業空間組織形式——產業集群
從產業空間演化過程來看,專業化分工與產業集群是國外沿海城市群發展的主要趨勢。城市群內各主要城市、港口通過垂直和水平分工,形成了各異的職能和優勢產業部門,而且彼此間緊密聯係。發展為若幹個相互交疊的產業聚集帶和聚集區。進而推動城市群的發展,如美國“波士華”城市群。其首位城市紐約是全美乃至全球的金融中心。也是美國和國際大公司總部及各種專業管理機構和服務部門的聚集地;費城是該城市群的第二大城市,重工業發達,利用進口原材料發展了鍘鐵、石油化工和有色金屬冶煉業,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重型機器製造、造船、鐵路機車製造與汽車製造工業群;巴爾的摩的有色金屬冶煉工業地位重要:而波士頓足著名的文化中心,以它為中心的28公路環形科技園區,形成了一個高技術工業群。
3、城市群的空間擴展模式——從點軸擴展到聯網輻射
國外沿海城市群的空間擴張,大多經曆了點軸擴張和聯網輻射兩個階段:起初,少數經濟中心集中在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呈斑點狀分布。隨著極化和擴散作用不斷增強,中心港口城市的規模急劇擴大,周邊地區中小城市數量也顯著增加。大部分中心城市形成了各自的都市圈,如日本東海道城市群內的以東京為核心的首都圈,以大阪、神戶、京都為一中心的京阪神城市圈等。沿海主要交通幹線將中心城市連接起來,都市圈沿著海岸方向擴展融合,並且在幹線兩側集聚人口和各種經濟要素,形成新的聚落中心。在此基礎上,整個區域建立起具有密切聯係的功能性網絡,形成了區域發展的空間一體化。
五、長三角城市群的產業布局分析
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史表明,經濟發展一方麵是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等經濟總量的不斷增長另一方麵則是與總量增長相伴隨的產業結構不斷由低級向高級化演進。
(一)產業布局現狀分析
1、長三角地區產業結構總體評價
2008年,長三角地區16城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3956億元。從三次產業情況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755億元,比上年增加164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8869億元,比上年增加3500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3331億元,比上年增加3618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3.4:54.4:42.2調整為3.3:53.5:43.2。其中第一產業比重下降了0.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下降了0.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了1.0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