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與創新能力分析(1)(2 / 3)

(二)長三角城市群的現狀

1、長三角城市群的基本概況

長三角是一個具有雙重意義的概念。從地理概念上講,長江三角洲是中國長江和錢塘江在入海處衝積而成的三角洲,地處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而且位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土地肥沃,農業產水稻、棉花、小麥、油菜、花生、蠶絲、魚蝦等。長三角城市群麵積10.02萬平方公裏,約占全國國土麵積的1%,包括江蘇省東南部、浙江省東北部和上海市,人口超過7560萬,約占全國6%,是中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

從工業經濟概念來說,以上海為龍頭的兩省(江蘇省、浙江省)一市(上海市)城市群,是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經濟總量規模最大、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板塊。長三角城市群GDP已占全國總量的17%——19%。長三角城市群城市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長江三角洲城市地區生產總值(GDP)已經突破5萬億大關,達到53964.8億元,比2007年增加了7292.73億元。

2、長三角城市群“一核兩群”空間格局

(1)上海核心城市

上海市作為我國沿海、沿江兩條經濟帶的“交彙點”,擁有堅實的區域基礎。進一步謀求產業結構、城市功能和區域布局的三位一體,上海市有必要、有條件發展成為國際經濟中心城市。在眾多衡量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特別是沿海城市)的指標中,年資金融通總量、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港口吞吐量、外彙市場日交易量、外貿進出口總額是其中最關鍵的五項指標。從這些指標來衡量,上海與國際大都市還有不小距離。東京麵積隻有上海1/3強,人口密度卻是上海的2.8倍,人均GDP則是上海的21倍;太平洋西海岸的美國加州人口隻有上海一半,而GDP則與我國全國經濟總量相當,是上海的20倍(鬱鴻勝,2005年)。

(2)寧-蘇-徐城市群

寧-蘇-徐城市群形成以前,對農村人口的轉移自80年代以來較多地強調“離土不離鄉”,較多地強調小城鎮的“蓄水池”作用,忽視了城鎮化的集聚功能,從而未能充分預見、發掘、抓住城鎮化對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許多潛在機遇。如今,該城市群,特別是蘇錫常地區,已進入工業化後期,由工業化推動城市(鎮)化趨勢在加速。2000年江蘇省城市工作會議對全省城市發展戰略做出新的調整,突出強調大城市的作用。“著力把地區條件較優、綜合實力較強、城鎮基礎較好的南京、蘇州、無錫、徐州四個特大城市進一步做強、做大、做優、做美,通過強化南京、蘇錫常、徐州三個城市圈的功能,更好地帶動全省城鎮的快速發展”。

(3)杭-甬城市群

從有利於發揮優勢、增強中心功能出發,杭一甬城市群的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正在逐步被優化。杭一甬城市群的特點是,以體製改革作為推動力,消除城鄉分割的種種體製障礙、政策障礙,建立有利於城鎮集聚和城鎮建設的新機製。杭州,作為長江三角洲重要經濟中心和國際風景旅遊城市,要在較高起點上考慮產業發展,著力培育較強的產業、技術創新功能,較強的商品和生產要素集散功能,較強的信息、旅遊等綜合服務功能。而長三角最南端的寧波,其最大優勢是擁有得天獨厚的深水海岸線資源,非常有利於港口海運業和臨港型工業發展,建設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加快確立區域功能分工優勢。

總結長三角城市群形成的過程,可以說是一個“遞進式”的城市發展進程,城市建設由粗放式逐步轉向集約式。這一轉變過程大致分為4個階段:第一,小城鎮建設階段,即城鎮化階段。蘇南的小城鎮有曆史基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城鎮建設改善了企業和農村居民的生存環境,使農村麵貌大大改觀。但小城鎮不可避免地存在基礎設施落後、規模效益和聚集效應差、土地浪費、三產不發達及企業辦社會等弊端。尤其在沒有製度變革的情況下,小城鎮建設又一次地複製了二元體製,成為製止農民進城的權宜之策。第二,中小城市建設階段。以縣治所在鎮為基礎的中小城市發展受兩大趨勢的推動。一是部分農村企業的高層主管、村鎮幹部、務工青年農民、中小企業主及個體工商業者開始進城居住。二是產業集中發展趨勢加快。一般說來,一個中小城市擁有一個省級開發區和一個民營開發區,這些開發區基礎設施基本上完成,優惠措施、管理製發、服務水平都比較規範,因而成為投資建設熱土,外資企業和本地大型技改項目都安排在開發區。在城市整治過程中,住它建設和開發區建設的兩大趨勢使縣級市市區形成內圈是商業區、中圈是生活辦公區、外圈是工業區的城市布局,小城市日益豐滿。第二,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階段。如前麵所述,中心城市作用不可代替,由分散化走向集中化是城市化的一般規律。第四,形成城市群。城市群的實質是由集中化走向一體化,謀求區域經濟的協調和共同發展。目前,建城市群在長三角已形成共識。傳統小城鎮以步行為半徑,小城市(縣城)一般以自行車為半徑,大城市、特大城市以汽車為半徑,而城市群,則以高速路、輕軌等城際交通工具為半徑,以現代通訊技術為信息聯絡的主要手段。無疑,城市群在邏輯上是城市化的最高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