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天津外貿殖民化的原因(2 / 2)

(四)控製和壟斷天津內河運輸和遠洋航運及陸上交通。

七七事變前日本進出天津口岸的船隻及噸位量僅次於英國居第二位。七七事變後中國沿海及天津口岸航業即為日本航業所壟斷,並大力發展和加強天津近海和遠洋從事貨運的輪船公司,使之先後發展到十餘家。1939年又成立壟斷中國和天津外貿遠洋貨運的國策機構--“東亞海運株式會社”。這是一家由日本郵船、大阪商船為基礎,有日清、三井、山崎、岡崎等船舶公司加入的大型運輸船隊,專營中國沿海及遠洋貨運,辟有天津至日本、至台灣、至上海、至華南等多條航線。天津口岸外貿貨運即由日籍船舶公司獨家經營。為利用中國船舶,日本製定了“華北海運對策綱要”,以小型輪船、機動帆船航行於華北沿岸,大型船隻轉向對日運輸。1942年日本將航行華北各口岸的輪船公司組建成“華北輪船聯營社”,天津設分社,專營天津至中國沿海各口岸的貨物運輸。

天津口岸的內河運輸,七七事變後即由日本人組建的“中國內河航運公司”經營,並由日本軍事特務機關長統轄,以便征調運送軍事物資。1942年又成立了“華北民航運輸聯營社”,將民間運輸力量統加控製,這樣全華北內河航業就完全聽從日本人的擺布了。

華北陸上交通在七七事變後亦為日本人控製。1937年10月11日,日本製定《華北各鐵路運營綱要》,指令“滿鐵株式會社”在華北機構經營華北各鐵路運輸。1938年2月6日,日本政府在建立“華北開發公司”議案中就作出接管津浦、平漢、平綏、膠濟、同蒲、正太等六條鐵路及華北公路交通決定。天津口岸內外水陸交通為日本人控製後,加速了天津外貿殖民化的進程。

(五)將中國淪陷區貨幣納入“日元集團”。

日本為控製中國淪陷區經濟,七七事變後日本唆使傀儡政權在中國淪陷區建立了二十多家日偽銀行。其中比較主要的是:1937年建在張家口發行“蒙疆券”的“蒙疆銀行”,1938年建立在北平發行“聯銀券”的“中國聯合準備銀行”,1939年建在上海發行“華興券”的“華興商業銀行”,1941年建在南京發行“中儲券”的“中央儲備銀行”等。這些日偽銀行發行的貨幣,不是與日元互通就是與日元掛勾或是與日元集團貨幣緊密相連。此外,日本占領當局一方麵排擠、打擊、壓製直至取締法幣流通;另一方麵卻又四處收集法幣運至上海套購中國外彙向歐美國家收購戰略物資,並把大量法幣拋向國統區和解放區市場搶奪物資。同時嚴加管製外彙,頒行“外彙管理辦法”,推行“進出口貿易連鎖製”,以出口決定進口,以出口高於進口10%貨值比例配給進口外彙;出口國外貨物必經當局批準,之後出口到中國其他口岸的貨物也需當局審查。

綜上所述,此間天津外貿殖民化是日本人一手製造的。

(原載《對外經濟貿易》1993年第1期)本文內容作者從《日本統治下的天津對外貿易》視角為題進行過闡述,先在《天津師專學報》1994年第3期刊發,繼在《中國民航學院學報》1994年第4期發表。

解放戰爭時期天津對外貿易的基本特征:解放戰爭時期天津外貿的基本特征是:美國控製與壟斷天津進出口貿易和天津外貿在初步複蘇中急劇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