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艾莉莎的陳述,芙蓉心中也是暗暗佩服:“這女人真有料。”
才女會才女,兩人從中午一直談到黃昏,不禁起了惺惺相惜之意,芙蓉有意拖延時間,便順勢問道:“艾總,大家都是女人,在職場上打拚不容易啊,不知道你能否指點我一下怎麼擺正工作心態呢?”
艾莉莎似乎給芙蓉這句話觸動了心事,長歎一聲,道:“我2001年畢業,畢業後,我的同學,有的去了銀行、國企,做一年拿十二三萬的基層仔;有的考上公務員,開始直接參與國家管理;有的開公司做了法人;有的嫁給土豪移居國外;有的到澳門賺錢回珠海消費;有的躺在家裏靠投資房產、商鋪、地皮消磨時光;而我,則輾轉於廣佛肇之間打工。
十幾年的職場生涯,有歡樂、有委屈、有感動、有無奈,今天你既然問了,我也就跟你說說吧,這十幾年憋在心裏的話啊,沒人問,還真不知道怎麼吐出來。
我的工作心得呢,一是:要真去做,才能做成。
你剛才說你組織過部門20人去蘇州考察,其實2004年2月份的時候,公司就要我組織200名主管級以上的員工從佛山飛去蘇州考察了,一開始做計劃的時候,為了省經費,我們訂的機票是早上6點鍾起飛的,而我們的考察人員,大多都是已經在佛山成家立業的業界精英,平時別說讓他們6點鍾起床,就是要他們9點鍾上班後準時參加公司的早會,都有些困難。更要命的是,做考察計劃的時候,我們要去考察的三家單位,之前根本就和我們公司沒任何交集,它們都是世界級的組織,這三家企業的最高領袖,一位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上做過企業人文建設報告的吳博士,一位是在全球五十多個國家都建立了分支機構的佛教大宗師信救上人,一位是連稻盛和夫都認為日本企業家應該向其學習的“小咪模式”創始人聶哲,公司要我組織這次考察的任務指標之一,就是要求我通過接洽,安排我方高管與這三家企業的領袖會見!並且,這200位考察團成員全程四天三夜的吃住玩安排,要找蘇州最有特色的酒店、最負盛名的老字號食肆。我接到任務的時候,董事長完全沒定板說我們要什麼時候出發、沒跟我說經費要怎麼控製、沒具體跟我說考察要達到什麼目的,就隻給了我一個吳博士的QQ號,其他的都要我自己搞定。
那個時候我在公司行政部做企業文化宣傳主管,剛入職不到兩個月,年齡就25歲,在公司經理、主管級員工中,別說資曆,連能力也不太被認可。另外,因為行政部沒經理,也沒其他主管,所以大到股東決議、公司製度起草、政府公關、職員招聘,小到董事長每日行程、員工衣食住行、公司車輛安排、文宣策劃都要我跟進。而我的頂頭上司,集團常務副總裁,當時在籌建幾家分公司,根本沒時間給我做什麼指導,我的其他同事,肯幫我的全是職場新人,能幫我的自己也忙,甚至還有些人認為,公司肯出錢有什麼辦不到的,我如果辦不到是我能力有問題。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我橫下一條心,搞!
董事會不是要求我安排雙方領袖、高管會見嗎?我不僅要安排雙方會見,我還要邀請對方的領袖級人物為我公司高管做專門的經驗介紹,如果對方無法在他們的單位給我們進行培訓,那我就邀請對方的高管從蘇州到佛山來給我們培訓;董事會不是沒給我確定出發考察的時間嗎?我就以被參訪單位連連催問的理由,催促董事會大致敲定出發時間,然後跟票務公司打好招呼,請他們給我留出機票;我們公司的員工不是紀律鬆散嗎?明明是6點鍾集合出發的,我就通知他們4點鍾集合出發;我們公司之前不是和這三家被參訪單位沒交集嗎?我就以企業文化推廣主管的名義,發函行文這三家公司的行政中心,函件上我先有針對性地把對方的企業管理模式、企業領袖大加讚歎一遍,然後再以一個謙卑、誠懇的姿態提出我司希望前往參訪的請求,隻要這三家公司的行政中心肯回我函件,我就打蛇隨棍上,通過這些行政中心,找到他們企業有權拍板讓我們去參觀的高管的聯係方式,最後通過我的三寸不爛之舌,向其爭取到一個進門參觀的機會,當時我心裏就想:哼哼,先進了門再說,如果你們董事長不見我們,我就賴著不走了;至於董事會沒有設定考察費用標準、考察目的考核標準的問題,我抱著“你不說我就自己出方案,出了方案你不否決我就照做”的態度,做了方案後,提交給董事會。
就這樣,邊做方案邊修改邊準備,這次考察最終搞成了。200個人平安出去,按節點完成考察,途中每天開分享會,回來後一周內收齊考察報告。
完成了這項工作,我的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和敬業態度,得到管理層的普遍認可,“主管”這個位置,從那時起,我才算正式坐穩。
可是這樣的工作,在我三年職場生涯中,隻能算難度係數非常低的一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