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胡母班還是王匡的妹夫,也難逃王匡屠刀。王者無情、王者無親,欲爭霸天下者,都是鐵石心腸。臨刑之機,胡母班給王匡寫了一封信,算是最後的遺囑,他在信中傾訴了自己的滿腔怨憤。
“難道我是董卓的親戚嗎?是董卓的門生故吏嗎?難道我和董卓一樣血腥殘忍,犯下了滔天大罪嗎?袁紹以一己之私利,置國家社稷於不顧,興兵伐天子,誅大臣,他和董卓有什麼區別?袁紹張虎狼之口,吐長蛇之毒,把對董卓的憤怒和仇恨全部發泄到我們的身上,其暴戾和殘酷,遠遠超過了董卓。是人都怕死,我也一樣,但我不能容忍自己被一群滿口仁義、禍國殃民的小人所害。我寧願死在董卓的鐵蹄下,死在蟻賊的鐵耙下,也不願意死在這群假仁假義的士人刀下。如果亡者有靈,我一定會把他們的滔天罪孽向皇天傾訴,讓蒼天代我重重地懲罰他們。我們原來是一家人,現在因為袁紹的殘暴成了仇人,我為你不值啊,難道這樣無恥的人也值得你去追隨?我的兩個兒子,你的外甥,在我死之後,千萬不要讓他們看到我的屍骸,不要讓仇恨代代相傳,禍及子孫。”
……
韓融、陳紀兩個人來到河內,也沒有見到楊林,隻有華歆熱情地接待了他們。華歆告訴他們,驃騎將軍楊林進山剿滅黑山軍去了,委托自己在河內接待兩位當今大儒。
他們不由得暗暗吃驚,想不到驃騎將軍的耳目這麼靈,他們剛剛離開了洛陽,並沒有多少人知道他們的行蹤,而遠在黑山的楊林居然已經派人在河內接待他們。
楊林確實是在剿匪,不過他仍然在河內境內。自從接到張半仙的報告,他就知道了韓融、陳紀要來,而且也知道他們的目的。他之所以不想見他們,就是因為他們是當今大儒,他既不想聽他們說教,也不願意得罪他們。
由於華歆才從洛陽出來不久,所以他們倒是有許多共同語言。幾個人在一起海闊天空地聊了幾句,還沒有等韓融、陳紀勸說華歆,華歆卻以自己的親身經曆,勸說他們離開董卓,到驃騎將軍的帳下來。
韓融、陳紀可是當今名儒,忠實的保皇分子,怎麼會投靠反對皇權、倡議監察禦史會議製度的楊林?他們當即指責華歆,批評華歆的錯誤思想。華歆肯定不服,據理力爭,結果三個人沒說多久,竟然互相吵了起來。
吵了一會,華歆突有所悟,不禁長歎一聲:“唉……驃騎將軍真是料事如神啊……”他笑了笑,從口袋裏掏出一封信,遞給了韓融、陳紀:“這是驃騎將軍的來信,你們看看吧。”
韓融、陳紀打開信一看,原來是楊林三天前寫的,內容主要是告訴華歆,韓融、陳紀是當今大儒,要他好生接待,不要與他們發生爭吵。同時預測,出使酸棗、南陽的陰修、胡母班、吳修、王瑰可能要被袁紹、袁術所殺,所以請他留住韓融、陳紀,以免他們回去被董卓殺害,或者到中原去被袁紹、袁術殺害。
其實楊林是在嚇唬韓融、陳紀,他非常清楚,陰修、胡母班、吳修、王瑰肯定會被袁紹、袁術殺害,但是韓融、陳紀由於名聲大太,如果他們回去,董卓不會殺害他們,就是他們回到中原,袁紹、袁術也不會殺害他們。
正是看中了他們的名聲,楊林想把他們留下來。不過,以他們對大漢的忠誠,他們無論如何也是不會留在楊林處的。但現在不一樣了,隻要陰修、胡母班、吳修、王瑰被殺,他就有理由扣住韓融、陳紀,而且還是以保護他們的名義,他們被扣了,還得感謝楊林。
韓融、陳紀越發地吃驚,他們也是三天前才剛剛由董卓通知他們的,楊林是如何在三天前就知道的?韓融看了看陳紀,臉上一片茫然。陳紀卻搖了搖頭,喃喃地說道:“我且不信,陰修、胡母班、吳修、王瑰與袁紹、袁術是昔日的同事,怎麼會殺他們呢?”
“兩位先生,我們打個賭如何?”華歆笑了笑,自信地說道:“如果陰修、胡母班、吳修、王瑰安然返回洛陽,我即刻送你們渡過黃河。可要是他們真的遭到了不測,我可就要把你們留在河內了。如何?”
中元3190年,也就是公元190年,漢獻帝初平元年,由於頻繁的自然災害和人為禍害,致使冀州、北州、青州、兗州、豫州、荊州、涼州等地糧食欠收,災民遍地,盜賊叢生。百姓不但流離失所,而且還飽受饑餓之苦,慘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