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欲起兵響應(2 / 2)

當天下午,孫堅把自己的人馬在襄陽城外安紮下大營以後,帶領程普、黃蓋進入襄陽城,拜會荊州刺史王睿。不管怎麼說,荊州刺史也是孫堅的上司,途經襄陽也理應拜見。

王睿出生士族豪門,對於出生低賤、僅僅靠著武功起家的孫堅並沒有放在眼裏。他擺出一副上司的派頭,對孫堅不冷不熱,對於恭敬行禮的孫堅隻是淡淡地打了個招呼:“坐吧。”

還是在平定零陵、桂陽的蠻夷叛亂時,孫堅就感受到了王睿的藐視。不過看在王睿是上司的份上,孫堅一直將怨恨埋在心裏。而這次討伐董卓,他還指望王睿提供糧草,因此如今對於王睿的冷淡,孫堅也隻好強忍著。

“刺史大人,如今董卓亂政,三公傳檄天下,號令各地州郡起兵討伐董卓。我欲率兵響應,現在已經帶兵來到襄陽城下。想跟著刺史大人同往,不知刺史大人意下如何?”

孫堅的態度很明確,他這是自己響應三公的號令,而不是聽命於王睿而出兵。因為這畢竟不是在荊州境內平定叛亂,他似乎沒有義務聽命於王睿。而之所以跟著王睿,無非是為了糧草。

“董卓廢嫡立庶、毒殺太後、殘殺朝臣,實乃天下公賊,人人得而誅之。我當響應三公號令,舉荊州之力,合關東各地州郡兵馬共討之。以還我大漢乾坤,再現大漢盛世。”

王睿說得義憤填膺,冠冕堂皇,他出生世家大族,本來就瞧不起這些出生低賤的武夫,對於董卓竊取相國之位早就憤憤不平。如今得三公號令,不用孫堅跟著,他也準備傾其全力,率兵北上以建其功。

“茲有武陵太守曹寅,目無尊長,不聽號令,往往自行其事。而又聞其在武陵郡貪髒枉法、為非作歹、殘害百姓,久必成為朝廷之禍。我今欲殺之以除其害,你以為如何?”

孫堅大吃一驚,雖然是大冷的冬天,可是他的額頭上也冒出了細汗。他心裏清楚的很,雖然王睿明裏說是要殺曹寅,實則心裏恨不得把孫堅和曹寅兩個人都殺了。

“我對武陵太守曹寅不太了解,不敢妄議。”如今荊州既然已經不承認以董卓為首的朝廷,那麼曹寅是否有罪,生殺大權就掌握在刺史王睿的手裏。孫堅知道這是王睿在試探自己,連忙寒暄了幾句,就匆匆告辭離開了。

……

孫堅剛剛回到自己的大營,就立即派人通知了武陵太守曹寅。他當然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不管曹寅是不是有罪,他都不能容忍王睿殺了曹寅,更不能讓自己處於威協之中。

接到孫堅的通報,曹寅可是嚇得夠嗆。在目前這種混亂的情況下,王睿要想殺他可以說是輕而易舉,而且還不需要承擔任何後果。他現在就是想反抗,他手下的那點郡國兵也不是王睿大軍的對手。

“太守大人匆憂,我看長沙太守既然通知於你,他不僅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而且他也感到了威協。我們隻要給他一個理由,哪怕是為了他自己,他也會去殺了王睿。”

曹寅的郡尉張青笑了笑,連忙安慰曹寅。張青曾經參加過平定零陵、桂陽的蠻夷叛亂,對孫堅頗有些了解。同時他也了解自己的太守大人曹寅,在這種亂世,象曹寅這種誌大才疏的人,能保條命就不錯了。

“太守大人,我們也偽造一份案行使者的檄文,列舉王睿的罪狀,叫孫堅逮捕王睿,來個先斬後奏。同時告訴孫堅,隻要他殺了王睿,我們就推孫堅為首,讓他帶領荊州兵馬去討伐董卓。”

“嗯……好主意!”曹寅瞬間明白過來,不由得擊掌叫好。既然喬瑁能夠矯三公檄文,我為什麼不能矯案行使者的檄文?現在保命要緊,孫堅願意出頭就讓他去好了。

……

這天上午,王睿正在太守府大堂與將領們議事,忽有傳令兵前來報告:駐紮在城外的荊州士兵反叛,現在已經包圍了城門,吵嚷著要見刺史大人,否則就要攻打城門。

王睿嚇了一大跳,連忙帶領大家登上城牆,與叛兵交涉,詢問士兵為何反叛。城下士兵紛紛亂言,說他們反叛實屬無可奈何,隻是糧草缺乏,沒有軍餉,聽說北方如今天寒地凍,他們連過冬的衣服也沒有,這樣如何衝殺陷陣?

王睿還以為是他用人不當,導致軍用物資被人貪汙,心中多有歉意。為安撫兵卒,避免內亂,王睿平靜回複士兵:“糧草、軍餉、冬裝沒有下發,恐是偶然之失。我這便令人打開府庫,為大家發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