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除了臨時客串的孫堅還沒有到達以外,袁術的草台班子基本搭建完成。演戲的海報早已經貼了出去,鑼鼓家什已經敲響,大幕已經拉開,演出即將開始。
……
“哈哈哈……”袁紹大聲笑著,臉上綻開了花。許攸、逢紀、陳琳、戲忠、郭嘉等一班當今名士和淳於瓊、眭元進、韓莒子等十幾個北軍、西園軍將領的到來,讓袁紹大喜過旺。“我有了你們這班文臣武將,董卓老賊離死不遠矣。”
為了袁紹的大業,袁紹可以說是不遺餘力,這些文士、將領都是他從洛陽招來的,好多人都是衝著袁氏一門的輝煌,和袁紹的權勢而來的。這些人都是有眼光的人,他們看到了洛陽朝廷的沒落,急於尋找一棵能夠撐起一片陰涼的大樹。
“隻要校尉大人登高一呼,天下莫不響應,董卓老賊不足慮也。”許攸笑了笑,從懷裏掏出一封信,遞給了袁紹:“這是太傅大人托我帶給你的一篇討伐董卓的檄文,太傅大人特別交待,讓你務必照辦。”
袁紹接過信來,匆匆掃了一眼,臉色微微一變,把信裝在口袋裏。他把這些人安頓之後,便把許攸、逢紀、以及先期到達的郭圖召集在一起,來到了他的後堂。
“叔父大人這是什麼意思?既然已經提出了趕走董卓之兵,由各郡的監察禦史選舉皇帝,為什麼又要我們提出擁立少帝劉辯?”袁紹把信遞給許攸、郭圖、逢紀他們後,不解地問道。
許攸從京城帶來的這份檄文足夠重量,天下人讀到之後,恐怕都要義憤填膺、怒火中燒,紛紛聚集到討伐董卓的大旗之下。袁隗在這份檄文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也就是董卓的罪狀主要是廢黜少帝劉辯、毒殺太後、屠殺群臣,而討伐董卓的終極目標就是解救弘農王,還社稷於少帝劉辯。
袁隗在檄文中把董卓定義為自大漢立國四百多年來除王莽以外最大的禍國奸臣。王莽當年直接篡漢自立了,而董卓距離這一步也不遠了。董卓不除,大漢將覆。當今天子劉協是董卓所立,是董卓倚其禍害天下的傀儡,所以當今天子理所當然要隨著董卓的敗亡退下帝位。
如此以來,討伐董卓的理由更加充分了,而且還有了擁立劉辯的號召。董卓敗亡之後,弘農王劉辯重登帝位。參加討董大業的士人們成了拯救大漢於危亡的功臣,成了振興大漢的中興之臣,其顯赫功業足可流芳百世。
許攸把信看了一遍,迷起了眼睛。想了一會,淡淡地說道:“以我的估計,太傅大人是擔心各地州郡官府不能接受由監察禦史選舉皇帝的主張,為他們提供的一條選擇,以確保他們支持討伐董卓。”
由監察禦史選舉皇帝,這可是聞所未聞的創舉,突然之間不可能為所有人接受。特別是那些漢室宗親、和那些愚忠愚孝的儒家弟子,他們是絕對不會造成由監察禦史選舉皇帝的。
袁隗作為一個老資格的政治家,當然知道這其中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因此他才讓喬瑁提出由監察禦史選舉皇帝,而讓袁紹再提出擁立劉辯,如此一來,更顯得袁氏一門忠於大漢王朝。
“如此以來,我們要是趕走了董卓,該如何確立皇位呢?”袁紹雙手一攤,為難的說道:“有的人讚成由監察禦史選舉皇帝,有的人則想由自己擁立皇帝,搞不好我們自己人豈不是要打起來?”
其實袁紹的心裏是非常讚成由監察禦史選舉皇帝的,隻有這樣他才有機會當上皇帝。如果自己打了半天,最後趕走了董卓,卻還是讓別人來當皇帝,他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
“我想,這是太傅大人為了保護留在洛陽的士人,並不是真的想要擁立少帝劉辯。”逢紀看完了信,淡淡地說道:“如果我們在關東起兵,董卓肯定會遷怒於還令在洛陽的士人。而一旦我們聲稱要擁立少帝劉辯,那些留在洛陽、擁立劉協的士人們就成了罪人,承擔了當初在董卓的威逼下默許廢黜少帝劉辯的所有罪責,也成了董卓的幫凶,成了我們的討伐對象,他們因此就可以保住性命,甚至還能幫助和策應討董大軍,以期迅速達到目的。”
袁紹和許攸他們都很清楚,他們當初逃離洛陽,留在洛陽的士人們給了他們很大的幫助,因此留在洛陽的士人也是他們真正的同誌。董卓如果不是傻瓜,肯定會找這些人算帳。
郭圖看完了信,臉色卻變得異常凝重,一瞬之間流露出一絲痛楚。他把信放回到桌子上,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想過沒有,隻有在什麼情況下才會出現需要擁立、或者選舉皇帝的情況?”
“這還用問嗎?隻有在沒有皇帝的情況下,才需要擁立和選舉皇帝啊!”袁紹微微皺了皺眉,認為郭圖的話純粹多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