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喬瑁矯詔(2 / 2)

一時之間,喬瑁也無言以對。郭圖說得似乎很有道理,袁氏一門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卻並沒有帶兵打仗的將領,而且他們也看不起那些舞刀動槍的武夫。如果由袁紹、袁術倡議,誰也不知道楊林能不能響應。

“太守大人,我在離開洛陽的時候,太傅大人讓我告訴你,如果太守大人能首倡大義,趕走了董卓,乃為我大漢社稷立下不朽之功,太傅大人將推薦大人為朝廷三公。”

郭圖看喬瑁還在猶豫,不得不又拋出了一個誘餌。喬瑁承擔了風險,總該有些回報的。象喬瑁這種士人,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身為朝廷三公,成為流芳百世的名臣。

喬瑁果然有些動心,雖然他依然臉色凝重,可是心底裏卻活動開了。對於中國人來說,任何時代、任何人,對於官位的渴求都是非常強烈的,別看有的人在野隱居,那隻不過是故作姿態而已。

“由我首倡大義也無不可,不過,為了得到驃騎將軍楊林的支持,同時也為了大漢天下的長治久安,我覺得應該在讚同楊林曉喻天下檄文的基礎上,起兵討伐董卓。”

“太傅大人也是這個意思,因此我們發出的詔書,與楊林曉喻天下的檄文並不矛盾。而且我們要在詔書中聲明,凡是參加討伐董卓的州郡,在趕走董卓之後,將派一名監察禦史到洛陽,選舉新的皇帝。”

看到喬瑁也讚成楊林的檄文,郭圖不由得暗自高興。如果這一次成功趕走董卓,袁紹的聲望無疑將達到頂峰。再加上袁氏一門廣泛的人脈,袁紹將成為當之無愧的領袖。

……

中平六年十二月,東郡太守喬瑁以朝廷三公的名義傳檄天下,羅列董卓廢少立獻、毒殺太後、屠殺大臣的種種罪狀,聲稱董卓是禍亂天下的逆賊,號召天下各州郡起兵平叛。

一時之間,天下震動。

先是驃騎將軍楊林曉喻天下的檄文,以及隨後各地的響應檄文,已經攪得天下議論紛紛,現在突然又冒出個朝廷三公的詔書,更是讓州郡官府不知所措。幾份公文大同小異,唯一不同的是,作為武將的楊林希望和平解決帝位之爭,而作為文臣的三公則要武力討伐董卓。

凡是接到詔書的官府,不論官職大小,都開始議論討伐董卓的話題。正是因為董卓的倒行逆施,使人們感到了皇權的衰落,而楊林的檄文,則攪動了一潭死水,喬瑁的詔書,則給了皇權思想的最後一擊。人們似乎一下子放開了,開始大膽地議論國事,大漢百姓每一次獲得了言論自由的機會。

在中國的曆史長河中,人民是很少有話語權的,甚至連說話的自由也沒有。而思想最解放、言論最自由的時候,恰恰是在舊王朝已經崩潰、新王朝還沒有建立的這段時間裏。

自從黃巾起義,大賢良師、天公將軍張角喊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以來,神聖不可侵犯的大漢王朝就已經在人們的心中崩蹋了。各地的叛亂風起雲湧,就說明底層百姓已經開始藐視皇權。

而洛陽皇宮的火光、董卓的血腥屠刀、少帝劉辯被冷漠廢黜、何太後被殘酷毒殺,更是給脆弱的皇權補上了最後一腳。當董卓哄著獻帝劉協在皇宮裏自導自演他們的木偶戲的時候,天下卻已經沸騰起來了。

隨著一個舊王朝的崩潰,社會變革的時候也到了。在中國的曆史上,總有那麼一些英雄豪傑重新統一了國家,建立一個新的王朝,於是人們又回到黑暗的皇權統治之下,自由再一次被扼殺。

然而這一次,楊林不想讓這種曆史的悲劇重演。他自己渴望著自由、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生活在這種黑暗的年代裏。因此,他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真著劉漢王朝的崩潰,宣傳自由的思想,讓自由的陽光永遠照耀中華大地。

正是因為楊林曉喻天下檄文的影響,喬瑁的三公檄文已經和曆史上的矯詔出現了本質的不同。討伐董卓的終極目標當然不再是為了讓士人獨掌權柄,而是要讓各州郡擁有選舉皇帝的權力。

對於喬瑁的三公檄文,大多數的州郡官府也僅僅隻是議論,這些循規蹈矩的官吏們還在瞻前顧後、猶豫不決,並沒有采取任何實質上的行動。無事興兵就是謀反,一旦董卓緩過勁來,讓天子下一道旨,說各地州郡舉兵叛亂,他們可就要背上謀逆大罪了。

不過,也有的州郡官府采取了模淩兩可的態度。他們即不舉兵迎合,也不正式發兵討伐董卓,但亦已經拒絕董卓信使、朝廷詔書,同時還各自大肆招募郡國兵,以求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