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他也大力褒獎了前將軍、涼州牧董卓在平定洛陽叛亂、勤王護駕的功勞。袁隗懇請天子重重封賞董卓和其他參予平亂的有功之臣。並請求皇上大赦天下,如此以來,不管是縱火燒毀宮門、屠殺宦官的袁紹、袁術,還是僥幸逃得性命的宦官們,一律不再追究他們的罪過了。
袁隗說完之後,尚書許靖拿著袁隗的奏章匆匆趕往長秋宮。自從中官被驅出皇宮後,為了保證何太後順利主持朝政,大臣們和太後之間的聯係基本上都由尚書台的幾位尚書暫為代理。在何太後懿旨沒有下來之前,嘉德殿就變成了大臣們聚集清談爭論的地方。
朝廷大臣們圍在一起高談闊論,站在中間的董卓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孤立,一種無法融入士人的孤立。這些大臣們無一不是當朝名士大儒,個個學識淵博談吐不凡,自己不要說提出見解了,就是聽明白這些人的話都要費一番功夫,董卓第一次有了自卑的感覺。
董卓退到大殿的一側,望著大殿內的大臣們,突然想到了大將軍何進,感覺到了何進的無奈和悲哀。何進和自己一樣,都是因為卑賤的身份而無法得到士人的支持,雖然何進想盡辦法征辟名士入府,絞盡腦汁想成為士人的一員,但最後他還是被士人無情地踐踏而死。如果士人願意幫他,他早就鏟除了奸閹,成了這洛陽最有權勢的人了。
自己會不會也被這些士人踐踏而死?會不會被他們利用後無情地拋棄?董卓想起何進之死,心裏不由得一陣戰栗。何進說起來是死在奸閹手上,但真正殺死何進的卻是這些站在大殿內舉止優雅的士人們。
在短短的三天內,士人們把洛陽城內奸閹和外戚的勢力鏟了個幹幹淨淨,可見他們早有準備,早有連根拔除奸閹和外戚之心。何進在即將成功的一刹那敗亡了,失去了所有的一切,究其根源是什麼?董卓認為何進是死在沒有掌控軍隊,沒有掌控權柄上。
何進之死就是前車之鑒,從何進敗亡這件事上,董卓想明白了一件事。要想不死,就要有足夠鎮製士人的軍隊,要有足夠控製士人的權柄。現在洛陽隻剩下武人和士人這兩大勢力,看看自己今天這個樣子,要想讓士人接受和認同,根本就是癡人說夢。
不久,許靖帶回太後懿旨。太後同意太傅大人的上奏,一切善後事宜都依太傅大人所議。並拜董卓為司空、參隸尚書事,與太傅大人同理國事。拜前司徒崔烈、丁宮為左、右尚書仆射,諸事由這兩位老臣到長秋宮稟奏。
同時,將少帝劉辯的年號光熹元年改為昭寧元年,標榜洛陽的動亂已經平定,局勢應當恢複安穩了。隻可惜皇帝的六顆印璽隻找到了五璽,而最重要的傳國禦璽卻不知去向。
……
就在董卓沉浸在掌握朝政的興奮中的時候,董卓的弟弟、奉車都尉董旻卻一臉憂鬱地走了進來。等眾人退下後,董旻才對董卓、李儒說道:“驃騎將軍楊林已到北門城下,而且他的大軍還在源源不斷地渡河。所我的探馬回報,黃河北岸的幽州騎兵數不勝數。”
董卓的笑容立即僵在臉上,剛才的高興勁一掃而光。他可以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裏,卻不敢對楊林掉以輕心。幽州騎兵橫掃十萬烏桓騎兵,那可不是他董卓所能對付的。
“嗬嗬……將軍大人不必緊張。那楊林是個忠義之人,十分重視自己的名聲。將軍大人隻要給他一個道詔書,我保證他回乖乖地退回黃河以北。”李儒笑了起來,輕輕地搖了搖頭。
“那可未必!”董旻可不向李儒那麼樂觀,憂心重重地說道:“驃騎將軍也是奉召而來,他可以名正言順地待在洛陽,而且他手下的將士為了勤王護駕也尋找了一夜,必定也有所圖,他怎麼會輕易地離開洛陽?”
在一般人的眼中,誰都願意在京城為官,這裏畢竟是權力的中心,升遷得也更快一些。就比如北軍、西園軍中的校尉,比地方上的校尉級別高多了,也更有權勢。
而象楊林這樣手握重兵的邊軍大將,他率兵前來,肯定也和董卓一樣,存有把持朝政的野心。隻不過董卓運氣好了一點,搶先掌握了少帝劉辯。若是換了董卓,他願意痛痛快快地離開嗎?
“嗬嗬……楊林肯定不會這麼容易離開洛陽。不過,我們給他一道聖旨,讓他去平定黑山逆賊,這樣他就有離開的理由,麵子上也說得過去。同時,我們再給他一點好處,他就會痛快地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