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一切順其自然(1 / 2)

到了洛陽北門,防守城門的將領一聲令下,將張讓等人圍了起來。隻是礙於張讓身邊有少帝劉辯,士卒不敢刀兵相向。那守城將領雖有兵權,但是職位低,連忙請示盧植。然而盧植可不是袁隗、袁紹、袁術,他素來敬重天子,禮節不敢輕廢,不會強行從張讓手中奪取劉辯,隻得命令守城將領開城放行。

張讓之所以選擇從北門逃走,就是聽說驃騎將軍的軍隊已到北門紮營,他計劃得非常周到,自己帶著天子到了楊林的大營,依靠驃騎將軍的強大軍隊,挾天子以令不臣。

可是此時已是深夜,天上又沒有月亮,四周漆黑一片,張讓便讓太監們燃起火把。可是家家關門閉戶,都已經睡了。好不容易叫開幾戶人家,一打聽,誰也不知道驃騎將軍的大營在哪裏。原來張半仙昨天下午才剛剛紮營,普通百姓哪裏會知道呢?

“別再問了,我們往北走,到河內去。”無可奈何之下,張讓隻得帶著天子、陳留王繼續往北走。他可不敢在洛陽附近久留,要是讓袁家叔侄追了上來,他們可不會象盧植這樣客氣。隻要過了黃河,到了河內郡,就是楊林的地盤,他才覺得安全。

出了北門往前走,就是洛陽的天然屏障邙山。山路崎嶇難行,張讓、段珪隻得背著少帝劉辯、陳留王劉協前行。可憐兩個不懂事的孩子,突然遭受兵亂,親眼見到無數士卒彼此殘殺,鮮血滿城,精神豈能不崩潰。

……

一直到第二天的中午,張半仙才接到楊林的回信。楊林此時已隨大軍來到了河內郡,對於張半仙報告的消息,楊林一點也沒有吃驚,立即回信告訴張半仙,天子和陳留王可能已經被張讓劫持,很有可能出城來找幽州騎兵的大營,或者直接前往河內。因此,楊林命令張半仙一定要想辦法救出天子和陳留王,並立即送到河內。

其實楊林的心裏也是非常的糾結,如果自己挾天子以令天下,打斷曆史進程,大漢朝廷會不會扭轉慘烈爭鬥的曆史,進而實現中興?果真如此,大漢王朝更加鞏固,天下百姓仍然在帝製下煎熬,自己的努力又有什麼意義?

可要是自己實行改革,廢除帝製,那些士族、豪門能否接受?那樣的話,恐怕朝廷立刻發生巨大震蕩,天下人視楊林為凶惡悖逆之徒,群起而攻之,來個天下諸候討楊林!想來想去,楊林還是決定讓張半仙試試看,能救則救,不能救則罷,一切順其自然吧。

張半仙看完楊林的來信,心中不由得一陣竊喜。自己要是救出天子和陳留王,那可是天大的功勞。而且一旦送到河內,天子和陳留王就掌控在幽州騎兵手裏,豈不是可以挾天子以令天下?

他立即派出斥侯,四處打探天子和陳留王的行蹤。可是斥侯回來報告的消息卻令他大失所望,原來天子和陳留王已經在昨天晚上,被張讓劫持出了北門,而且還四處打聽幽州騎兵的大營。卻因為沒有人知道,張讓已經帶著天子和陳留王往邙山去了,看樣子要渡過黃河,往河內而去。

“立即集合隊伍,前去勤王護駕。”眼看天大的功勞就要從手中溜走,張半仙恨不得煽自己幾嘴巴。他一刻也不敢耽擱了,立即帶著張遼、高順,朝著邙山跑去。

……

平樂觀的隊伍越來越多,董卓的臉色也越來越難看。雖然那些隊伍都擺出了包圍北軍的態勢,可是董卓卻提心吊膽。要是他們反戈一擊,自己的這三千騎兵還真不夠他們打的。

到了這時,他真有些後悔聽李儒的建議,與其留在洛陽擔驚受怕,還不如回到西涼去。那裏畢竟是自己家鄉,是自己興起的地方,自己最重要的人脈關係都在西涼。

就在董卓胡思亂想的時候,他的弟弟、奉車都尉董旻派人送來了急信。董旻在急信中告訴董卓,張讓劫持天子和陳留王,已於昨天晚上從北門逃走,很有可能往河內郡去了。

“將軍大人,真是天賜良機啊!”李儒一看到董旻的信件,高興得差點沒跳起來。“將軍大人,天子正在危難時刻,要是將軍大人救出了天子,那可是天大的功勞。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啊!”

“立即集合隊伍,我們去救天子。”董卓當然知道勤王救駕的意義,那可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機會。而且他也不敢在平樂觀待著了,他沒有絲毫猶豫,果斷地下達了命令。

……

一直到第二天下午,張讓一行人才趕到黃河邊上的河口小平津。已經看得到河內郡了,張讓不由得鬆了一口氣。可是心中才剛放鬆片刻,卻突然發現小平津空空蕩蕩,沒有一個駐軍,更無一條船隻。

自從黃巾起義開始,漢靈帝劉宏為了保衛洛陽,就在洛陽四周的道路、渡口修建了關溢,並派重兵把守。可是昨天袁紹為了奪取北軍兵權,把這些關溢的士兵都調集到平樂觀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