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外兵進京(1 / 2)

“驃騎將軍有所不知,大將軍統領的二萬北軍守衛著洛陽周圍的八關,在洛陽城並沒有多少兵力。而負責守衛洛陽城的四萬西園軍雖然被大將軍接管了,可是西園軍八校尉中,袁紹、馮芳、淳於瓊等人是太傅袁隗的人,曹操、鮑鴻、趙融、夏牟等人又是閹豎們的心腹,隻有剛剛被誅殺的蹇碩那一營人馬被大將軍控製。而守衛皇宮的虎賁軍控製在袁術的手裏,羽林軍則直接掌握在閹豎們的手裏。你說說,大將軍有能力一舉鏟除閹豎們嗎?”

張津似乎早有準備,有條不紊地說道。其實他的說法並不準確,完全是想當然的說法。曹操雖然是太監的後人,可是他並不反對誅殺太監,而鮑鴻、趙融、夏牟等人雖然與太監們有各種各樣的關係,然而他們也不願意看到太監專權。

“真是不好意思,看來我隻能辜負大將軍的一番美意了。沒有皇上的聖旨,我可不敢隨意調動軍隊。”不管張津說出什麼理由,楊林也不準備摻和大將軍何進的事。

“沒有驃騎將軍的參加,真是一件憾事。”張津似乎並不沮喪,或者說他本來就沒有準備讓楊林進京。“驃騎將軍不能進京,可否給朝廷上一奏章,要求太後鏟除閹豎。”

“嗬嗬……”楊林明白了,這才是張津來到冀州的目的,他就是要楊林表個態,聲明自己站在大將軍一邊,而這正是楊林不願意的。“我隻是個邊軍將領,不明白朝廷裏的是是非非。如果我上個與幽州、與平叛無關的奏章,皇上和太後肯定會責怪我幹預朝政。”

“哦……如此說來,驃騎將軍是不準備幹預洛陽的朝局囉。”張津的臉色看起來有些失望,其實他是非常的開心,隻要楊林不關心朝政,大將軍何進就可以放手大幹了。

“也不盡然。朝廷裏的爭鬥我可以不管,可是這種爭鬥不能危及百姓的安寧,不能危及皇上的平叛大計。”楊林可不想讓何進太過得意,也想借機要點好處:“皇上命令我到冀、並兩州平定黑山軍,並向這兩州湊集糧草。為了方便平叛,我向朝廷推薦田豐先生擔任冀州校尉,推薦沮授先生擔任並州校尉。”

“好的,我會把驃騎將軍的奏章交給大將軍的,驃騎將軍就等著我的好消息吧。”隻要楊林不給大將軍添亂,兩個州尉算得了什麼,何況他們兩人本來就有校尉之職。

最先響應大將軍何進征召令的,就是原任並州刺史、現任河內郡太守、武猛都尉丁原。丁原的隊伍就駐在黃河的北岸,渡達黃河就進入了洛陽,給沸騰的洛陽朝局又添了一把柴火。

就在今年初,漢靈帝劉宏為了解除董卓的兵權,免去了丁原的並州刺史之職,將並州牧的位置讓給了董卓。可惜董卓看不上這個位子,一直待在河東郡,就是不到並州去上任。

丁原離開並州的時候,不僅帶走了並州最精銳的五千騎兵,而且還帶走了呂布、張遼、高順、宋憲、侯成、魏續等幾個著名的武將。如果丁原善於識人、用人,再配上點政治頭腦,就憑這幾個將領,就可以打出一片天地來。

在河內郡待了幾個月,丁原既沒有剿匪,也有沒理政,他似乎就等著大將軍何進的征召。就在接到征召令的當天,他就安排呂布去征集船隻,還沒等呂布把船隻湊齊,丁原迫不及待地就開始渡河。

就在丁原渡河的時候,又有一個信使送來了急信。丁原打開一看,原來是中軍校尉袁紹寫來的。他不僅催促丁原立即起兵,還讓丁原縱火燒了孟津渡,以壯大聲勢,震懾閹豎。

丁原本身出自寒家,為人粗略,有武勇,善騎射。完全靠著自己的一身武功,從戰場上一刀一槍拚殺出來的。然而,這時候的武人們有一個通病,那就是崇賞士人,喜歡結交士人,雖然不認識幾個字,可也喜歡讀書,硬生生要把自己變成一個文士。

對於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丁原可是一點也不敢馬虎。平常想巴結都沒有機會,今天袁紹親自找上門來,算是給了丁原莫大的榮耀,臉上笑的象花一樣,刻不容緩地渡地了黃河。

孟津渡可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渡口,因當年周武王會八百諸侯於孟津渡而得名。孟津渡離洛陽僅僅幾十多遠,是護衛洛陽的一道重要關隘。駐守孟津渡的正是西園軍助軍左校尉趙融,也就是大將軍何進的司馬張津說的太監們的人,不管張津說得是真是假,反正趙融沒有接到命令,拒絕丁原的隊伍通過。

“趙融,我們是奉召進京鏟除奸閹,快快放我們通行。你要是膽敢阻攔,就是奸閹的同黨,可別怪我不客氣。”

丁原可沒把趙融放在眼裏,指著趙融大聲叫喚。他現在可是理直氣壯的很,似乎大將軍的征召令比皇上的聖旨都還要管用。作為一個武將,不能在戰場上建功立業,跟著大將軍殺幾人太監,也可以光宗耀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