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後,那楊林雖然遠在幽州,可是要他到哪裏,還不是太後的一道旨意嗎?”張讓的臉皮動了動,好不容易擠出一絲媚笑:“太後,那楊林自平定黃巾起,一直聽命於先帝,且為人忠誠,待人謙遜,屢建奇功,確實是我大漢的棟梁之才。如果太後施恩於他,他必定對太後感恩涕淋。太後隻需一道旨意,就能得一良將,何樂而不為?”
“我何嚐不知道這其中的道理!隻是先帝已有遺詔,令楊林交還兵權於劉虞,回朝擔任監察禦史。如果本宮貿然更改先帝遺詔,豈不是給董後、蹇碩、董重等人以口實?”此時的何太後,想到最多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兒子皇位,任何有損於兒子的事情她都不會做的。
“太後,先帝當初立下遺詔,也是看中了楊林的忠義和清廉,才讓他回朝擔任監察禦史,彈壓那些貪官汙吏。”張讓當然看過那份遺詔,漢靈帝劉宏在遺詔中並沒有對楊林流露出任何不滿,這就給了張讓解釋的餘地:“如今太後重用楊林,既是對楊林消滅烏桓騎兵、平定張舉、張純叛亂的獎賞,也是遵從先帝的遺詔,啟用楊林震駭那些亂臣賊子。”
“就算是可以啟用楊林,可以他一個邊軍將領,又能幫得了本宮什麼忙?何況幽州遠在數千裏之外,本宮又有什麼理由讓他來洛陽幫忙?”何太後並沒在意外兵不能進京的忌諱,她隻是需要一個合適的理由。
“太後,如今天下不寧,盜賊四起。冀州的黑山軍橫行在司隸的河內、冀州的中山、常山、趙國、巨鹿,並州的上常等地,並州的白波軍橫行整個並州,而青州的青州軍更是為害青、兗、徐三州。如今幽州張舉、張純已滅,正好可以調楊林南下,平定各州的盜賊。”張半仙連忙湊上前去,鄭重地說道。
“嗯……有道理。”何太後似乎被張讓說動了,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然而,她剛剛臨朝主持朝政,還沒有主政的經驗,這麼大的事情,她也不敢輕易做主:“那好吧,待我好好想想再做決定。”
張讓當然知道這是何太後的托詞,與其說她要好好想想,還不如說是要與大將軍何進好好商量商量,便主動地說道:“太後,至於如何獎賞楊林,可以聽聽大將軍的意見。”
……
在洛陽的南大街上,有一處非常寬敞的院落,這就是赫赫有名的袁府,現在的家主就是當朝太傅袁隗。來自於汝南的袁氏家族是自漢以來著名的政治世家,百餘年間袁氏一門四代就出了五個三公,這就是所謂的“四世五公”。
袁氏一門之所以能成為漢代朝堂上長盛不衰,一方麵得益於他們家族內良好的教育,在治理國家上有所建樹,另一方麵就是袁氏家族長袖善舞,左右逢源。既結交外戚,也攀附宦官,在漢代殘酷的政治風浪中始終安然無恙。
這天上午,袁隗剛剛吃過午飯,本來想小睡一會,卻被匆匆趕來的袁紹攬了好夢。袁紹是袁隗兄長、靈帝朝司空袁逢庶子,不僅人長得英俊,而且還是西園軍的八大校尉之一,是個被士人們看好的政治新星。
“叔父大人,大將軍何進剛剛召我到軍營,說車騎將軍楊林剿滅烏桓、平定張舉、張純叛亂,實乃奇功。何太後意欲重獎楊林,任命楊林為驃騎將軍,並調遣楊林大軍南下,負責平定幽、並、冀、青、兗、徐六州黃巾餘孽的叛亂。大將軍拿不定主意,問計於我,不知叔父大人有何見教?”
一進門,袁紹便直截了當地說明了來意。袁隗既是袁氏家族的家主,又是當朝的太傅,大將軍何進問計於袁紹,實際上就等於是問計於袁隗。隻要得到了袁隗的首肯,當朝共同主持尚書事務的兩位大臣就取得了一致意見。
袁隗並沒有立即回答袁紹,而是從座位上站了起來,背著雙手在大廳裏渡起了方步。久經朝廷鬥爭的袁隗一眼就看出了何太後的用意,他現在思量的,是楊林大軍的南下,會給袁氏家族、或者士人階層帶來什麼後果。
“楊林剿滅烏桓,平定張舉、張純叛亂,確實功高蓋世,何太後重獎楊林,封為驃騎將軍也不為過。”過了半響,袁隗停了下來,淡淡地說道:“至於調遣楊林南下,平定六州黃巾餘孽叛亂,確實很有必要。”
“可是叔父大人,難道你看不出來嗎?那何太後調遣楊林大軍平定六州黃巾餘孽是假,借助楊林大軍鏟除蹇碩是真。如果真如何太後所願,那楊林功高蓋世,又手握重兵,朝堂之上豈不是又多一權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