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臨江險關(1 / 2)

“將軍大人,我願意跟著大漢官軍去攻打高句麗。”尹東突然站了起來,朝楊林拱了拱手,大聲說道:“我的部落既然已經歸順大漢,就願意聽從大漢的調遣。”

“很好,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楊林見沒有人再說話,便鄭重地說道:“東濊本是大漢藩屬,不管你們歸順不歸順,我們都要接管整個東濊。誰要是不服,我們就戰場上見!”

那個首領一時之間不知如何是好,隻得乖乖地坐了下來。他可是親眼見過了漢軍的精銳,就憑他部落裏的那些超長大槍,恐怕連漢軍的那些步卒也敵不過,更別說那些騎兵了。

大軍穿行在積雪覆蓋的群山之間,在高句麗的境內搜索著前進。十幾萬人的隊伍,連綿上十裏,猶如茫茫原野上的一條巨龍。楊林望著自己的隊伍,心中不由得暗自好笑。

離開三韓的時候,自己有三個騎兵大隊,三個步卒大隊,先後征服了薩斡人、南沮沃人、東濊人,留下了一萬多人馬,新組建了薩斡騎兵大隊、沮沃步卒大隊、東濊步卒大隊、南濊步卒大隊、北濊步卒大隊,士兵人數雖然增加了不少,可是戰鬥力卻是大大的下降了。

這些新組建的隊伍,將領全部來自秦宏、秦偉的五個騎兵中隊。這對於短時間幾整編新兵確實起到了立竿見影的作用,可是也讓自己的主力部隊僅僅剩下了五個騎兵中隊。

按照楊林的編製,每個大隊的戰鬥人員在一萬五千人左右,每個中隊的戰鬥人員在一千五百人左右,每個小隊的戰鬥人員在一百五十人左右,每個分隊的戰鬥人員在十五人左右。

那些新近征集的部落士兵,被平均地分配到每個分隊,如此一來,每個分隊差不多就有了二百人,分隊就升級為小隊,十幾個漢軍士兵領導一百多部落士兵,總算是有效地把部落士兵管理起來了。

而這些新近征集的部落士兵,服裝破爛不堪,裝備亂七糟八,兵器五花八門,短時間內很難形成戰鬥力。唯一可以一戰的,隻有薩斡人的騎兵大隊,可惜他們的兵器太差。最有特色的,還是東濊人的超長大槍,壯壯聲勢也還不錯。

就憑這樣的一支破爛隊伍,要想突襲高句麗人的王城,那無疑於送死。楊林就是再狂妄,也不會帶著這樣一群烏合之眾去找高句麗人拚命。他不得不改變計劃,慢慢地向高句麗挺進。

其實他現在也不用著急,其他三路大軍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對高句麗的包圍之勢已經形成,如果不出意外,在明年開春以前征服高句麗人的計劃還是可以完成的。

關羽、張飛正在西峽河邊與高句麗人大戰,經過半個月的戰鬥,按照荀彧、荀攸的計謀,關羽、張飛不斷地騷擾、侵襲高句麗士兵,使得高句麗五王子疲於應付,已經由對持轉入了進攻。

南線的顏良、文醜雖然戰鬥進展得不太順利,可是也突破了津江,拖住了十多萬的高句麗大軍,使得高句麗人困守的津江頭流山一線動彈不得,雙方僵持著,誰也奈何不了誰。

而北線的潘鳳、俞涉的戰事最為順利,他們的二個騎兵大隊,六個扶餘步卒大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侵占扶餘的高句麗的三王子發起了進攻。經過幾天的激戰,三王子不得不逐步後退,以至於潘鳳、俞涉緊跟著追進了高句麗的白山境內。

“報……將軍大人,東江已經結冰,車馬皆可過河。秦宏、秦偉兩位將領已經渡過東江。高句麗十萬大軍守住了臨江關,阻擋了我軍的道路。”隊伍正在行進之中,突然從前麵跑來幾個斥侯,大聲向楊林報告。

“命令秦宏、秦偉選擇有利地形安營紮寨,等大軍到後再作打算。”楊林擺了擺手,讓那斥侯走了。現在他就剩下這麼點精銳騎兵了,他可不能讓自己的精銳與高句麗人拚消耗。

……

東江是高句麗境內的一條大河,發源於白山山脈,一直向西貫穿整個高句麗、樂浪郡、三韓郡,全長一千多裏,是重要的水上通道,兩岸衝積平原土地肥沃,氣候適宜,特別適宜農作物生長,是高句麗人的重要糧倉之一。

江原山是太白山的餘脈,沿東江的西岸連綿幾百裏。山勢雄偉,道路曲折,是阻擋漢軍進入尉那岩的重要的,也是最後有屏障,而臨江關則是方圓三百裏內唯一的一條進入尉那岩的通道。

楊林的大軍一路之上征服沮沃人、東濊人,高句麗人早就得到了消息。然而,他們並沒有在邊境線上迎戰漢軍,之所以讓楊林的大軍進入高句麗,就是想在江原山消滅楊林的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