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鍾過去了,猴子還在忙活。看著猴子抓耳撓腮的樣子,我不禁好笑:“我說,猴子。什麼叫時代進步呀?你看幾百年前的同行開一道石門像玩似的,怎麼到了你的手裏就沒轍了。那幾百年的文明積澱到你這兒怎麼都成了狗屁了呀。”
猴子沒工夫理我,專心致誌的忙活。中原的陵墓裏石門一般在門後都有一塊自來石。先將石門門軸的上下端製作成球狀,又在兩扇石門中間齊門縫的相同部位,雕鑿出一個表麵突起的槽,然後再在門內中軸線不遠的石鋪地麵上,鑿出一個前淺後深的槽來。關閉石門前,人們先將那根有相當寬度的石條,放在地麵的凹槽內,並慢慢讓其前傾,使之與石門接觸。當人們從地宮中撤出後,石條借助其本身傾斜的壓力和門軸軸端的“滾珠”作用,自動地推著石門關閉,直到它的頂端落在兩肩石門的那個凸槽內。這時,誰若要從外麵將石門推開,也隻能是癡心妄想了。古代很多皇室的陵墓裏就采用的是這種設計。
但設計墓室的人和盜墓者得智慧鬥爭從來都是沒有停止過的,在普通人的眼裏,中國的曆史就是各個朝代更迭的曆史;在魯迅先生眼裏,中國的曆史就是分為奴隸時代和想當奴隸而不得的時代;而在猴子的眼裏,中國的曆史就是盜墓與防盜交替發展的曆史。後世的盜墓賊往往會利用細鐵絲之類的工具從縫隙中伸進去,對準機關的結合部位破壞,使石柱不再卡死。再用折成鉤狀的鐵絲勾住條石使勁將它拉倒,悶自然就開了。當然這需要大量的練習,一般人誰會去研究這東西呢?能開門的基本上都死盜墓賊。大概這和我們常見的設計不同,猴子忙活了半天也沒有動靜。
猴子仍然不放棄,不再搗鼓門下的那道縫隙,轉而開始研究石門本身來。隻見他開始在石門上左敲敲右拍拍,耳朵還湊近了聽。最後終於在石門的右方發現了玄機。在那個的某個地方敲擊的聲音和別的地方不一樣。
猴子興奮地拿軍刀使勁一拗,石屑開始紛紛掉落。原來那個地方是用其他的東西填充的,隻是在便麵做了偽裝看起來和石門一樣,根本看不出來。在猴子的努力下,門上出現了一個手掌大小的洞,猴子伸手進去一陣搗鼓,砰地一聲,有什麼東西掉落在門後了。
猴子不屑地說道:“打雁的差點被雁啄了眼。自來石這種玩意兒對設計這個墓穴的人來說是高級貨了。居然門後就是一根門閂而已,就靠門上的這個小洞來操作。靠,原來是假貨。”
“人家沒有告訴你這是自來石呀,你自己的慣性思維而已,還好意思怪人家。”我說道。
猴子不好意思的笑笑,伸手使勁一推,門緩緩地開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