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望鄉台(2 / 2)

“大宋的龍圖閣大學士包拯,現在陰司天子,即閻羅王。他最初是是在第一殿,因為地獄第一殿是距離陽間最近的地獄建築,又因進入第一殿時各路鬼魂尚沒有飲孟婆湯,鬼魂們對陽間的生活和親人們還存有眷戀之心,因而常常有鬼魂登上陰間的名山,企圖再回望一下陽間的情景,但他們卻無法望見。”

“在這種思親欲見卻不得相見的煎熬中,不少的鬼魂都在深夜暗自啼哭,聲音悲慘,催人淚下。作為第一殿閻羅天子的包拯心地善良,大慈大悲,聽聞此事,動了惻隱之心,命鬼差建築了望鄉台,並將其遷至天子殿旁邊,允準陰曹亡魂遙望自己生時的家鄉與親人。”

“因此,望鄉台又稱‘思鄉嶺’,成為了陰間鬼魂遙望陽間的窗口和活人與死人聯絡感情的聖地。後來,因為包拯過於慈悲,而且憐憫屈死,執掌第一殿之時,多次放鬼魂還陽伸雪,被降調至第五殿,司掌叫喚大地獄並十六誅心小地獄,望鄉台也隨之遷移到了第五殿邊上。”

我不禁長歎一聲,聯想到世間之人,與親朋永別時的悲慘景象。常言道,‘一天不吃人間飯,兩天就過陰陽界,三天到達望鄉台,望見親人哭哀哀’。

鬼魂去地府報到前,對陽世親人十分掛念,盡管鬼卒嚴催怒斥,還是強登望鄉台,最後遙望家鄉,大哭一聲,才死心塌地前往‘陰曹地府’。正是‘望鄉台上鬼倉皇,望眼睜睜淚兩行。妻兒老小偎柩側,親朋濟濟聚靈堂。’

白無常告訴了我一個故事,讓我一下子明白了當初包拯當上陰司閻羅天子後修建望鄉台的初衷,此事竟然還與捉鬼的鍾馗有關呢。

從前,每天夜裏,在豐都名山絕頂處,都有一些鬼魂在那裏失聲痛哭,哭聲驚天動地,吵得整座地府都不得安寧。

閻王每夜聽見鬼哭,心情十分煩躁,於是宣平鬼元帥鍾馗上殿,說道:‘愛卿,你可知道近段日子,夜裏為何有鬼哭聲呢?’

鍾馗答道:‘卑職剛從陽間斬鬼回來,尚未知曉。’閻王道:‘孤令你前去查看,凡上山哭泣者一律斬首。’ 鍾馗領命而去。

當天晚上,鍾馗提著寶劍來到山頂,果見朦朦朧朧的夜色中,一些鬼魂聚在崖邊大聲哀號,一個個無精打采,愁容滿麵,雙目失神,哭得實在讓人難受,好像誰家死了人一樣。鍾馗大惑不解,舉起青鋒寶劍大聲喝道:‘深更半夜的,你們平白無故跑到山頂來哭啥?’

誰知那些鬼聽了,反而更加悲痛欲絕,兩頰淚水長流,哭得更傷心了。

鍾馗見此情景,也禁不住心情沉重。指著一個低頭啜泣的哭鬼問道:‘你為什麼傷心落淚呢?’

那鬼哭道:‘回稟老爺,小人生前是種田的,因妻子生病,小人去集鎮抓藥,糊裏糊塗地就被一個炸雷劈死了。’

鍾馗喝道:“生死由命,你休怨天尤人。”

那鬼哭泣道:“老爺,小人不怨天,不怨地,隻怨自己的命不好。好不容易娶了個媳婦,恩恩愛愛才過了三年,就陰陽分離,也不知她的病好了沒有,想起來實在是讓人牽腸掛肚,好不傷心。”

“一日夫妻百日恩,恩愛夫妻不能離。你想你媳婦也是人之常情。”鍾馗放下舉起的寶劍,內心十分躊躇為難:若要懲治這些哭鬼,他們又事出有因,無甚罪惡;待要不治,又確實哭得惱人。他沉吟半晌,收劍而去。

走不多遠,又見一麵色蒼白,兩眼紅腫的女鬼,一邊用頭撞著岩壁,一邊放聲大哭。鍾馗此刻再也忍耐不住,上前問道: “你又為何在此痛哭?”

“想我女兒。”

“你女兒現在何處?”

“在陽間。”

“骨肉之情,精血相連,哪有不想的。”鍾馗點了點頭,頓生憐憫。

他提著寶劍在山上轉了半天,一連問了好幾個哭鬼,這些鬼魂不是想兒女,就是想父母。他們來到地府,因思念故土,思念親人,終日悶悶不樂,茶飯不思,聽說名山絕頂處的懸崖邊能遙望陽間,便趁著黑夜紛紛跑上山來,誰知陰陽一紙相隔,任憑他們望穿秋水,哭斷柔腸,眼前除了一片茫茫霧海,哪裏能見親人的影子?於是就忍不住傷心大哭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