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姑娘的心思總是若即若離的,連自己也捉摸不定,今夜的月兒又上弦,照得人睡不著。躁動的夏夜,到處吱吱唧唧的蛐蛐兒蟈蟈和此起彼伏的蛙叫,響織著撩人的和弦……
惠兒穿著透紗輕薄的單衣,潮熱微汗濕羅裙,肚兜緊貼乳酥,惠兒拉開了一點,拿起香扇出來透透氣。外麵廊回照得通亮,舉頭海天朗月,冪布星空,霄漢滔滔、弱水無聲,月船彎彎,隻覺感上心頭,記此句,“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無事也潦潦,惠兒拿出她那把改裝的浙江箏放在欄台上,曲譜在心中翻滾,“丁冬”角羽一聲響,正弦起泠泠,揉絲點滑音,正調引商,左臂曲肘伏腕,司按取韻,瀲波灩灩,小搖冰弦,掃搖八度音程相和,這是在秋水軒看《沉香亭》新學的。
琴聲幽幽飄到成德的珊瑚閣,成德已經睡下,遙聽惠兒又在彈箏,仔細聽來惠兒的琴聲不像以往那樣單純……
成德不知不覺地起來悄悄地來到了南樓下,月華照在惠兒的南樓上,流光如泄,妝樓像是被洗過的一樣。沒有梳妝打扮的惠兒素得像天上的仙子,光華鬘發被香肩,提彈司按玉臂寒,亭亭一身琉璃色,姣容素娥美上仙。
成德凝望著月下引箏的小姑,近水樓台卻咫尺天涯,小姑是仙子,自己一點點想法也怕褻瀆了她。
惠兒的琴音和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多用清角、徵、羽,取韻含蓄,點音斷又不斷,好似心有所牽,小搖切切私語,欲說還休,惠兒和著音律斟酌著一首詞,時唱時歇,細細反複聽來是,“錦瑟無端五五分,南樓西月向誰昏?今夜嫦娥寄清調,喚東君。雁足頡頏傳遠信,鳳簫長短礙霞雲。攤破浣溪沙二調,語真真。”
詞已經點破了,這是一首攤破了的浣溪沙,將原曲《浣溪沙》片末句協韻,續上一段複曲。惠兒這首詞以物寄情,“錦瑟無端”一般人會認為是引李商隱《無題》,“錦瑟無端五十弦”之典,如果僅是這樣她就不是惠兒了,她引的是《無題》裏麵隱藏的典。瑟一直隻有二十五根弦,所以大家覺得李商隱的“錦瑟無端五十弦”不太對,後有“一弦一柱思華年”,借此判定李大哥當時五十歲了,其實不然。“錦瑟”隱藏的典故是個神話,上古時候,天上的泰帝手下有一個仙女,能歌善舞,通曉情事,她就是素女。一次,泰帝讓她演奏仙樂,她就用了五十根弦的瑟,這種瑟高音區非常繁複,聽起來比琵琶幺弦幽咽的多的多,結果把弱水小妹弄哭了,水淹大地。泰帝大怒一劍將瑟劈為兩半,貶素女下凡做了黃帝的樂工。這事兒記載在《史記·封禪書》、《漢書·郊祀誌》裏,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惠兒不會是素女下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