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聽懂的就是下麵的這一段了。這種倉庫的貨架是鋼結構或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築物或結構體,貨架內是標準尺寸的貨位空間,巷道堆垛起重機穿行於貨架之間的巷道中,完成存、取貨的工作。平時都是用叉車一樣的東西把貨物扔到起重機上麵,讓後隨便按點什麼東西,剩下的就全交給機器就好了。真是一個簡單到白癡一樣的係統,美國人就是懶。
根據貨架高度不同,這種倉庫可細分為高層立體倉庫,一般是十五米以上、中層立體倉庫,五~十五米,及低層立體倉庫,五米以下,除此之外根據用途好像還有其他非常細致的劃分,我是徹底忘了。
由於高層立體倉庫造價過高,機械裝備要求也很特殊、而且安裝難度很大,老頭告訴我這種超過十五米的倉庫就算在美國全國土上也不會超過三位數,幾乎快和熊貓一樣稀少了。
底層立體倉庫一般是用就要淘汰的老庫改造過來的,是提高老庫技術水平和庫容的常用方法數量還算可以。
現在世界上最多應該是的是中層立體倉庫。庫容量很大,不像底層那樣留有改造老倉庫各種老毛病,也不像高層那樣建造難度那麼大。
那時老頭調查的那個倉庫就是一個十八米高的高層立體倉庫,屬於比較大型的高層倉庫了。那裏麵保存著的好像是一種比較先進的轟炸機的發動機,當時蘇聯非常提防美國的戰略轟炸機和核潛艇,擁有核打擊能力的武器一直是兩方諜報組織的重點對象。
這之中的各種明爭暗鬥老頭倒是也和我們講了不少,那真的是另外一種非常傳奇的經曆了。但是和這個故事並沒有什麼關係,我這裏隻好忍痛割愛了。
“我說你幫我們估算一下,這倉庫大概能有多高?”陳在海在得到我肯定的回答之後,又轉頭問向那個工程兵。
那個戰士稍微思考了一下,又借過礦燈順著貨架往上照了照,就得出一個結論,大概有八到十層樓高。
這個估計一下子就把我從回憶中帶了回來。什麼?十層樓?這是開玩笑呢!一般來說民房一層樓有三米左右,這十層可就是三十米啊,足足是標準高度的兩倍了!本來這裏會出現日本人造的立體倉庫就有點不對了,他們究竟在這裏存了多少東西啊!
這可是超過二十年前建造的東西了,那些山一樣多的技術難題日本人是怎麼克服的?而且這一造就是三個,我們還不敢保證這建築物的其他地方沒有類似的東西。
三十米......看著旁邊用高聳入雲來形容也不為過的各種貨架,我突然覺得有些頭暈目眩。
那個戰士馬上說這也隻是估計,他手頭上也沒有倉庫的規劃圖,真的是不是這個高度他自己也不好確定。但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大致就是這個數了,不會差很遠。
陳在海輕聲地喊了一聲媽呀,看來他也意識到這倉庫是有多高了。對它來說我們三個人比紙箱上的螞蟻也強不到哪去。我忽然有些奇怪,陳在海為什麼會知道立體倉庫這種東西的?當時我們訓練的時候,他應該還在莫斯科或者地質隊呢吧?
我直接就把自己的懷疑說了出來,問他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家夥不會是有什麼事情瞞著我呢吧?
他一聽就笑了出來,說我實在是太多疑了。你一個沒出過國門的土老帽都知道的知識,他這個留過學的人能不知道嗎?別說克格勃的退休特工了,位於到莫斯科克裏姆林宮附近的盧比揚卡廣場11號的契卡總部他都路過好幾次了。
“知道伊萬那老小子來中國之前是幹什麼的嗎?”陳在海一臉不屑地問道。
我說我隻知道他是二戰的士兵,戰後就離開軍隊帶著塔莉亞回到莫斯科了,這還是塔莉亞告訴我的呢。
“這你就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了。伊萬當時可不是主動從軍隊中離開的,他一直在軍隊呆到了1951年,叫他返回莫斯科的就是當時隻幹了半年不到的克格勃領導人謝爾蓋·伊萬諾維奇·奧戈利佐夫!”他接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