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這些指數並不能代表通貨膨脹,因為通貨膨脹早就已經出現了,這些數字所代表的隻是最終的後果。
對於美聯儲而言,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既需要通貨膨脹,又不希望公眾意識到這種通貨膨脹。不管是CPI還是PPI,都是用來表示價格通脹水平的,但在被操縱之後,它們便不能真實地反映價格水平的變化,而美元的購買力是不是下降了,公眾也就不得而知了。
美國通過美聯儲發行美元製造通貨膨脹,並極力地隱藏這一事實的根源,它不僅在通貨膨脹問題上采取各種手段誤導公眾,同時還經常濫用權力實施通貨膨脹的陰謀,通過金融擴張的手段吞噬世界人民的財富。
通貨膨脹其實就是流通中的貨幣擴張,簡而言之,就是流通中的貨幣太多了。美元製造通脹就是不斷地向經濟體中注入美元,使經濟體就像一個被吹進空氣的氣球一樣不斷變大。在一個經濟體內,如果流通中的貨幣和信用貨幣數量增加,而商品和服務數量沒有發生變化,那麼就會導致價格水平上升。但通貨膨脹和價格水平上升並不是同一回事,它們是因果關係,是通貨膨脹造成了價格水平的上升。
美元供給擴張導致全球價格總額上漲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由於貨幣的供給應該與商品的供給相聯係,如果國際流通中的美元增加了,而商品總數量卻沒有變,那麼購買同等商品就需要更多的美元。換而言之,就是指美元的價值下降了。在市場上,一種商品供大於求,價格就會下跌,對於美元來說也是同樣道理。如果把美元看成商品的話,美元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數量的多少,數量越多就越不值錢。這是從“供”的方麵來看的。
從需求方麵來看,通貨膨脹表現的是一種虛假的需求,它所造成的經濟繁榮也帶有極大的水分。在市場上,有需求才會有供給,刺激經濟不一定非要增加美元的供給,還可以擴大信用貨幣的供給。美元的大量印刷是一種人為鼓動經濟的方式,而不是由市場需求推動的。由人為因素導致的商品和服務總體價格上漲,就是通貨膨脹。然而,美聯儲常常把“印鈔票”解釋成為增加市場流動性。
在美元的刺激下,市場的繁榮隻是看似美麗的泡沫而已,因為這些繁榮的需求並非源於生產力的提高,而是來自於過剩的生產。打個比方,鞋廠希望擴大生產資本,這促使他們不斷地製造鞋,鞋廠認為生產的鞋越多,他就越有能力擴張自己的生產,但是實際上這種需求是虛構出來的,並不是真正的需求,如果當時沒有人需要鞋,那麼這些鞋就沒有生產的實際價值。
事實上,全球通貨膨脹就是由於美元的過量發行所致。美元供給的擴張並不是基於實際商品的增加。美元的過量發行必然導致國際商品價格總額升高。經濟法則中有言,“供給創造需求”,因此沒有需求而過量供給必然導致過剩的生產,貨幣供給過度擴張必然引發通貨膨脹。在商品和服務數量不變的情況下,貨幣的增加並不會創造真正的需求。
對於美國政府而言,通貨膨脹就是隱秘的夥伴。美國政府喜歡通貨膨脹,因為它可以通過通貨膨脹把錢從各國的口袋裏掏出來。當美聯儲擴大貨幣供給並製造通貨膨脹以削弱美元購買力時,各國手中的美元就在不知不覺中就被拿走了。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曾在1966年撰寫了《黃金與經濟自由》一文,在文中格林斯潘把通貨膨脹描述成為一個“將財富秘密充公的計劃”。事實上,通貨膨脹就是一種快速的斂財手段。
美國製造全球通貨膨脹可以使美國的國債更便於管理,因為通貨膨脹,美國才能用“更便宜的美元”償還債務。同時,通脹有助於緩解美國政府的財政壓力,以實現本國人民所要求實行的社會項目,它更能夠對美國國內的物價水平起到穩定的作用。最重要的是,通貨膨脹導致名義資產價格上漲,比如說股票和房地產價格,從而可以給世界人民製造一種創造財富的假象,而事實上,他們手中資產的實際購買力卻在逐漸下降,財富則通過美元這一輸導線流入美國。
美國政府通常采取降低利率的方式來把通貨膨脹吹起來,接著又通過提高利率的方式終結泡沫。由於通貨膨脹很容易與經濟繁榮增長相混淆,使得它非常容易迷惑各國的視線,日本當年就是中了這種詭計,而如今中國也開始陷入這樣的陷阱中。
出於對利益的考慮,美國政府一方麵製造通貨膨脹,另一方麵又掩蓋通貨膨脹。由美元供給擴張而造成的繁榮,致使通貨膨脹處於無形之中。另外美國政府通過不同的貨幣注入方式增加美元的供應量,讓世界人民對通貨膨脹失去警惕。無論是國際援助與捐獻,還是國際貿易支付與借貸,美國總是能夠找到印刷美元的理由,就好像美國金融風暴的救市決策,就是一個發行貨幣的好機會。
對於通貨膨脹,普通人無法測算,但卻可以明顯地感受到。美元的擴張何時會導致CPI的上漲並沒有確切的日期,但有一點卻是肯定的,那就是美國政府絕不希望CPI如實反映通貨膨脹的真實水平,而美聯儲也必定會采取各種數據來證實“通脹是以訛傳訛”。事實上,他們早就為通貨膨脹找好了“替罪羊”。
“替罪羊”的開脫證明
在美聯儲蠱惑世界的言辭中,羅列了各種各樣的名詞以及數據,而擺的最多的“事實”就是成本推動、需求拉動和“工資-價格螺旋”西方學者認為,工資提高和價格上漲之間存在因果關係:工資提高引起價格上漲,價格上漲又引起工資提高。這樣工資提高和價格上漲形成了螺旋式的上升運動,即所謂的工資-價格螺旋。。這些詞會經常被美聯儲的人員掛在嘴邊,然而,這些言論卻是為了掩蓋通脹罪惡采取的魅惑手段。
美聯儲就是製造全球通貨膨脹的罪魁禍首,但是它不會承認這一切,因為誰都不想成為全民公敵,何況是偷人錢財時,就更加不應張揚。價格上漲被吵得沸沸揚揚,到最後貼上通貨膨脹的標簽,這就是美國政府將公眾的注意力成功轉移的一種手段。當大家都把價格上漲當成了通貨膨脹後,就不再去追求導致價格上漲的根源。而實際上,價格上漲隻是通貨膨脹的一個結果而已。為了轉移人們的視線,美國政府和美聯儲重新定義了通貨膨脹,把通貨膨脹定為物價上漲。
完成了這一步之後,眾多冗長的概念也應運而生了,美聯儲又闡述了一大堆所謂“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成本推動通貨膨脹又稱成本通貨膨脹或供給通貨膨脹,是指在沒有超額需求的情況下由於供給方麵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持續和顯著的上漲。、“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又稱超額需求通貨膨脹,是指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顯著的上漲。這種通貨膨脹被認為是“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商品”。和“工資-價格螺旋”等經濟理論。當人們根據美聯儲的理論去看世界經濟時,就會發現通貨膨脹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也就是說通貨膨脹是必然的,這就掩蓋了美國通過通貨膨脹斂財的事實。除此之外,美聯儲還將通貨膨脹的原因歸咎於投機商、工會以及逐利的實業家等人身上,但唯獨沒有提及美國政府自己。顯然,這些高調的言論又是“賊喊捉賊”的老一套。
首先,看一下“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這個概念。每個人都知道對於一家汽車製造商來說,鋼鐵的成本便是鋼鐵製造商出售鋼鐵的價格。在這裏,成本和價格雖然是兩個不同的詞,但描述的卻是同一個事物。如果按照美聯儲解釋的“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即成了“價格推動的通貨膨脹”,而通貨膨脹又被美聯儲解釋為價格上漲,這樣的話,就成為“價格推動的價格上漲”,這顯然是一個極為蹩腳的解釋。
所謂“工資-價格螺旋”也是如此。事實上,大家都知道工人出售勞動力的價格就是工資。而“工資—價格螺旋”這就好比是把價格上漲的原因歸咎於價格上漲本身一樣,這是一個無稽之談。然而,這些怪誕的言論卻被美國政府表述的極具邏輯性。
而“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也是非常荒謬的。在一個穩定的經濟體內,貨幣供給與商品和服務的數量總體上是一種平衡關係。也就是說,總需求和總價格仍將保持不變。這樣的話,導致總價格上漲的原因隻有“貨幣供給的擴張”或者“商品和服務供給的緊縮”。如果美國政府把價格上漲歸咎於需求,那就等於把通貨膨脹解釋成為經濟增長。換句話說,就是經濟增長導致了資產縮水,這顯然是錯誤的。事實上,真正的經濟增長是不會導致消費價格上升的,它會引起消費價格下降,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除了這些迷惑人心的解釋,美聯儲還將通貨膨脹的責任從美國政府身上轉移到了市場身上。美聯儲推出“通貨膨脹預期”的理論,它讓人們通過生活中的實際感受,預測通貨膨脹的發生或發展,就好像天氣預報一樣,但是這一理論又違背了天氣預報的原則。在這種理論看來,如果沒有通貨膨脹的預期,那麼就不會有通貨膨脹,這顯然是不對的。
盡管美聯儲拋出了一個個經濟理論煙幕彈,但是仍沒有達到掩蓋經濟泡沫所帶來的危機以及通脹下價格高漲等事實的目的。這時,美聯儲想到了更好的辦法,那就是製定“合理”的通脹判斷標準。
把“怪獸”藏在客廳裏
在美聯儲的字典裏關於通貨膨脹的字條中,出現頻率最多的一個詞就是核心通貨膨脹核心通貨膨脹是指剔除一些價格變動巨大且頻繁或短期性質價格波動的商品或服務後的通貨膨脹,以核心CPI來表示。。核心CPI被作為衡量通貨膨脹的重要標準。
盡管核心CPI是一個有效的論述,但是將它作為物價上漲的主要指標未免就太過於牽強了。核心CPI是不包含CPI中最易波動的食品和能源價格的,因此隻能看到經濟在短期內的發展情況,但卻難以表現長期的發展態勢。而事實上,影響通貨膨脹指數衡量的最重要因素,恰恰正是核心CPI中所缺少的那部分。
食品和能源價格是CPI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卻沒有列入核心CPI中。然而由於包含食品和能源價格的CPI水平要遠遠高於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也就是說用CPI更能說明當前的全球通脹率。但是美聯儲在發布數據時,卻選擇了核心CPI,把實際通貨膨脹數字置之腦後。美國政府一直都這麼做,雖然食品和能源價格的上漲已經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但是掩飾通貨膨脹依然是美聯儲所首先要做的事。
在很多情況下,美聯儲都絕口不提實際通貨膨脹數字,而隻講核心CPI。在食品和能源價格一直飆升的年代裏,每個人都能夠感到通貨膨脹的存在,而作為深諳經濟的美聯儲人員,卻連最簡單的道理都“不懂”,這顯然是不合理的。設想一下,如果食品和能源大幅漲價,那就意味著消費者把開支都用在了吃穿上,這樣就沒有多餘的錢去買其他東西,那麼僅以其他的消費指數來斷定通脹程度顯然就失去了判斷的意義。CPI中包含的核心價格應該是食品和能源價格,而美聯儲一直慣用的核心CPI恰恰就缺少了這一核心。
石油的價格影響到了世界上每一個人的生活,尤其是在油價不斷高漲的今天,如果石油價格不包含在核心CPI之中,那是極其荒謬的。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美國都習慣把油價的變化歸咎於中東局勢的影響。然而,美國人很清楚,盡管油價和中東局勢有很大關聯,但是真正推動油價上漲的幕後黑手卻是通貨膨脹。
多年來,原油價格一直徘徊在較低水平,人們普遍認為油價不會上漲,但是由於美元大量湧入國際市場,造成了油價高漲現象。油價的持續走高是通貨膨脹造成的後果,而不是引發通貨膨脹的原因。隨著購買力從美國到亞洲的轉移,亞洲各國對原油的需求大幅增加,而亞洲貨幣的升值加重了通貨膨脹的效果。
事實上,美國實施“石油與美元掛鉤”的形式和“生產生物燃料”的糧食戰略,都在向世人表明“石油本位”與“糧食本位”的存在。然而,避開能源價格與食品價格問題後,全球通脹的局麵就變得微不足道了,人們也就看不到美元與石油或美元與糧食之間的瓜葛,同時美元所造成的通貨膨脹也就從人們的視線中抹去了。
當越來越多的人瞧出核心CPI的端倪後,美聯儲又開始鼓吹“PCE之所以優於CPI”的說法。PCE是個人消費支出平減指數的縮寫,它是由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最先想出,並於2002年被美聯儲的決策機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采納為衡量通貨膨脹的一個主要指標。在美聯儲的解釋中,PCE比CPI更能反映現實。然而,事實是怎樣的呢?
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行長普爾曾經表示,與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相比,他本人更青睞PCE指標,因為房價在CPI中占的比重過大。換句話說,PCE指數中房價的比重變小了,所以更適合衡量通貨膨脹。這何其荒謬。
人們生活中,不外乎“大四樣”:衣、食、住、行。石油能源直接影響了“衣”和“行”,糧食代表了“食”,“住”顯然和房價有直接的關係。然而,美聯儲首先把能源與糧食的價格因素剔除CPI,然後又把房價的因素壓低推出PCE,這樣的衡量標準顯然是不可靠的。如果連影響衣食住行的經濟因素都剔除出了通脹衡量標準,那麼這一標準還能有多少意義呢?
如果想知道當前通貨膨脹所造成的影響,那就應該從身邊的變化情況著手調查,很顯然所有的物價都在不斷地上漲。然而在美聯儲的CPI、PPI和PCE都沒有表現出這一點。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幕後黑手在指數上做了手腳,而這隻幕後黑手就是美國政府,而美國掩蓋通貨膨脹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利用通脹謀來取經濟利益。
美國就這樣把一隻凶猛的“怪獸”藏在客廳裏喂養起來,並不時地把它放出去抓捕獵物。從日元到歐元,從墨西哥危機到亞洲金融風暴,美國不僅沒有想過要放棄使用通貨膨脹這一“財富收割機”,反而把“財富收割機”進行了優化和改良,而美國的“財富收割”技術也更加嫻熟了。在全球進入通脹危機之時,誰又成為“通脹怪獸”爪下的第一個犧牲者呢?
中國廣角:直麵通脹危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以政府支出來推動經濟增長。這一思路曾在20世紀70年代的西方各國十分流行,被稱為“凱恩斯模式”,然而後來那些奉行凱恩斯模式的國家紛紛陷入了嚴重的通貨膨脹。正所謂“前車之鑒,後事之師”,而今,中國也在這條凱恩斯思路上行進,至於是否會滑落通貨膨脹的陷阱就成了待解的謎團了。令人擔憂的是中國手中還持有著大量的“美國白條”,而且美國也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多有芥蒂。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想不麵對通貨膨脹的危機都不行。
全球通脹的壓力顯然也波及到中國,引起了中國經濟在某些方麵出現了過熱的現象,和20世紀八九十年代由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不同的是,這次通脹壓力主要是由美元推動起來的,誘因是以石油為代表的能源及原材料價格上漲和糧食價格上漲,而美元持續走低正是為了輸出並製造全球性通脹。
長期以來,美國憑借享有貨幣霸權的優勢濫發美元,掠奪鑄幣稅並輸出通貨膨脹。
近年來的美國次級債危機又使得美聯儲大肆向銀行注入美元並下調利率,導致美元在全球範圍內進一步貶值,國際原油價格一舉突破100美元/桶,黃金價格也達到了900美元/盎司。國際上很多原材料價格都是以美元計價的,美元的泛濫造成這些原材料價格一直持續暴漲。從2001年底到2007年9月,國際原油價格上漲約220%,銅價上漲約330%,大豆價格上漲約100%。在過去的數年中,國際上以美元計價的能源、金屬、農產品價格都在快速上漲。而美元指數卻在大幅下跌,僅美元對歐元一項,就已貶值39%。
在美元大泡沫中,中國方麵采取的方式是謹慎的,人民幣對美元僅僅升值了不到10%,由此可見,中國政府在應對這次全球的通脹形勢時是比較小心的。
從2001年加入WTO到2008年,已經過去了8年,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經貿往來日益密切,進出口總額連年創出新高,同時北京奧運會的舉行也大大地促進了中國與世界的融合。隨著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地位的確立與鞏固,中國的人力資源優勢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在中國國內已經形成了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產業結構。
由於國內原材料資源的匱乏,在中國的貿易事業中,仍然存在著高價進口原材料、低價出口成品的問題。尤其是進入21世紀,中國對原材料貿易的依存度不斷地提高。美元貶值導致原材料價格的不斷走高,而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幅度不夠,使得中國國內出現一些通貨膨脹的壓力。過去,中國主要靠刺激內需來拉動經濟增長,而今中國轉向了依靠國外供給來刺激經濟發展,大量的出口導致國內需求常常無法得到滿足。這樣來看,美元貶值最大的受益者毫無疑問是美國,而全球通脹的最大受害者極有可能是中國。
美聯儲扮演著國際央行的角色,通過印刷美元來購買他國的財產,這是一種明目張膽的金融掠奪。基於中國所麵臨的複雜的國內形勢和國際環境,中國應該對通脹壓力采取必要的措施。
首先,加強金融監管力度是必須的,中國需要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要嚴防熱錢在中國興風作浪,對非正常渠道流進的資本,中國應該保持清醒的認識以及嚴格的監管,尤其是對國內企業的境外融資更應該加強管製力度。國際熱錢對於膨脹起來的經濟大泡沫來說,就如同一根隨時可能將其刺破的針,它很可能會突然大規模流出而導致支付缺口,從而引起國內的金融危機。除了要加大對國際金融資產的監管外,也應該注意國內本幣的政策,人民幣最好采取小步升值的策略,以免落入美元陷阱。
在外彙儲備的問題上,中國政府不僅要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多從事工礦以及農業事業,同時應該增加進口,另外還應該增加國內供給,加大扶持農業的發展,減少國際糧食危機。
“重視協調、輕視監管”的企業治理模式為中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生產大國不等於是金融大國。回顧日本的經濟發展史就可以看到,一個生產大國沒有穩定的金融秩序是非常危險的。中國應該對中小企業的發展予以足夠的重視,作為消化中國八成就業人口的中小企業,不僅是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也是影響金融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對中小企業的信貸缺乏監管,很容易引發國內大規模的金融混亂,從而造成經濟危機。因此,中國政府應該對中小型企業加強監管與扶持的力度,這不僅是為了使中國經濟平衡發展,同時也是穩定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麵。
在美國實施美元本位製的時期,一個國家如果缺乏強有力的金融政策,就必定會淪為美元通脹的犧牲品。當前,無論是石油價格上漲還是糧食價格飆升,事實上都是美元的問題。麵對美國這樣一個金融強國,中國不僅要考慮危機到來時的應對之策,消弭險怠於無形,同時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到遭遇危機打擊後的複蘇與穩定。無論是歐洲還是日本,盡管遭遇過了嚴重的金融打擊,但是社會還能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況,這是非常不易的。因此,中國除了要加強金融建設,還要注重社會基礎的穩定,這才是麵對通貨膨脹的安全應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