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通脹遊戲:向世界伸出的斂財巨手(2 / 3)

財富已經迅速膨脹,收割的時候到了。1929年8月9日,美聯儲將利息提高到6%,緊接著美聯儲紐約銀行將證券交易商的利率由5%提高到20%。投機商們立刻覺察到自己陷入了資金陷阱,除了不顧一切地逃出股市外別無出路。股票市場局麵急轉直下,猶如江河決堤一般,賣單在10月至11月橫掃整個股票市場,1600億美元的財富迅速從資本市場流失。不僅如此,美聯儲一再提高利率,這也直接導致了1929年的世界經濟衰退。

作為“財富收割機”的通貨膨脹果然名不虛傳,其斂財的效率顯然要比過去的方法高,同時手法也是高明得多。

過去,在金本位製度下,國際金融斂財一般都是采取鬆縮銀根銀根(monetarysituation),指金融市場上的資金供應。銀根有緊鬆之分,判斷依據是資金供需狀況。如果市場上資金供不應求,稱為“銀根緊俏”或“銀根緊”;市場上資金供過於求,稱為“銀根鬆疲”或“銀根鬆”。的方式。首先,通過一些金融政策不斷放鬆銀根,引起經濟過熱造成資本泡沫,這就好像在池塘裏養魚一樣,為魚提供食料。當放鬆銀根時,就等於是經濟體大量地向市場注入貨幣。市場在得到大量的貨幣補充之後,各行各業就能擁有足夠的資本,使得經濟興盛起來,而人們在利益的驅動下就會開始日夜苦幹,努力創造財富。這個創造財富的過程,就像池塘裏的魚努力吸收各種養分成長的過程。當到了經濟發展到了泡沫的巔峰時,收獲的時機也已經成熟,這時就突然收緊銀根,從市場中抽出貨幣,使得“池塘”缺水,這樣,那些魚就隻能順從於被捕獲的命運。

當世界建立了統一的貨幣體係以後,國際金融寡頭就對這種“養魚”的事業樂此不疲,其“養魚技術”也越來越嫻熟,收獲也就越加精確。國際的經濟發展與衰退成了金融大國“科學飼養”的必然結果。然而“以黃金作為貨幣發放的基石,紙幣可自由兌換為黃金”的製度,大大地製約使用通貨膨脹這種高效能武器的效力。顯然美元不希望被製約住,要使財富得到高效聚集,就必須掙脫金本位製的束縛。

1914年,英國運送黃金的船隻無法出港,這使英國不得不宣布暫時停止黃金兌換,金本位製已名存實亡,而這給美元提供了崛起的好時機。

盡管1925年英國通過了“金本位法案”,全力恢複金本位製,但是由於經過戰爭的劇烈消耗,英國的國力早已嚴重受損,其經濟實力已遠遜於新興的美國,而歐洲霸主的位置也早已丟失。此時,傲慢的英國強行恢複金本位製,導致英鎊堅挺,嚴重打擊了本國本已喪失競爭力的出口能力,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危機。

英國金融政策引發的嚴重經濟危機推動了“金融改革”的實行,在一片強烈要求修改法律的呼聲中,英國通過了1928年《貨幣和銀行券法案》,於是英鎊也開始繞開討厭的黃金,就像美元一樣。

看來無限製發行貨幣的權力,對於每個國家都具有同樣的吸引力,英國就這樣自己打敗了自己,也開始建立起獨立的紙幣發行體係,但它已經趕不上美國金融發展的速度了。而這個時候,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1939年,二戰爆發,主要戰場在歐洲和亞洲,這使美國再次免受戰爭的洗禮,經濟不僅沒有受到打擊,反而得到了增長。歐洲各國在戰爭中損耗巨大,為了籌集龐大的軍費並控製黃金外流,它們隻好發行不兌現的紙幣,禁止黃金自由輸出,這使得國際貨幣體製——金本位製全麵走向崩潰。

戰後,美國儼然成為國際最大的債權國,它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黃金儲備,實力也最為強大,各債務國不得不接受美元。在美國霸權勢力之下,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係建立,世界經濟進入了“美元—黃金本位製”的國際金融秩序,美國也掌握了國際第一貨幣的發行權。從此,人類迎來了美元擴張的時代,美國則迎來了財富收割的時代,而經過美國一次又一次的馴養,通貨膨脹長成了龐然猛獸,開始肆意吞噬世界各國的財產。

通貨膨脹這個遊戲

有人說,經濟就是被吹起來的,這恐怕是對泡沫經濟最好的注釋了。20世紀20年代股票價格的上漲與美國當局采取的做法有密切的聯係,由此而引發的世界性經濟衰退,也可以從美聯儲所采取的措施中找到原因。

不論是經濟學家也好,非經濟學家也好,能夠進入美聯儲的人肯定知道“在泡沫已經膨脹的情況下,‘刺破’是最糟糕的做法”。然而,美聯儲確實就這麼做了。從開始時吹起泡沫,到後來的刺破泡沫,美聯儲都是一手包辦,就是這樣“一條龍式的服務”把世界經濟趕上了衰退之路。

如果在泡沫膨脹之前采取“緊縮”政策,結果可能會好得多,在1927年到1929年間,許多商業投資都屬於資源的浪費。大量的貨幣注入市場,這刺激了投機行業的發展,從而加快了經濟泡沫的膨脹。如果當時政府采取合乎情理的途徑來限製市場,防止對股票價格的過高估計,那麼對大多數投資者和整個經濟體係來說,結果肯定會好很多。然而,美聯儲並沒有這樣做,反而是連續向資本市場投入大量的美元。這樣的做法顯然是不合理的,而這種不合理的做法卻恰恰符合美國金融資本家的利益,也符合美國作為金融大國的利益。

事實上,此前一直采取的寬鬆貨幣政策隻是為了把泡沫吹起來。雖然美聯儲起初的低利率很容易被看成是刺激投資而采取的政策手段,然而在美元飽和的情況下,仍然不停地向市場注入貨幣,顯然就是別有所圖了。嚐到了通貨膨脹的甜頭,美國對國際貨幣體係發起的衝擊就更加猛烈了。

1929年經濟衰退給各國的經濟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而英國經曆了恢複金本位製所帶來的問題之後,經濟體係變得非常脆弱,失業率居高不下,最終它隻好於1931年9月廢除了金本位製度。

英國廢除了金本位製後,黃金就開始從在國際貿易中仍然奉行金本位製的美國流出。美聯儲大吃一驚,連忙改變以往寬鬆的貨幣政策,緊縮信貸,提高利率。緊縮政策措施出台後,股票市場大幅下跌。麵對突如其來的資本市場狀況,人們紛紛將資產套現,銀行瀕於破產的邊緣。1933年,股市跌入了穀底。

就在危急關頭,羅斯福進入白宮,成為美國第32屆總統。就任當天,羅斯福就宣布全國銀行從3月6日起停業整頓,這是美國曆史上首次出現的關閉全國金融大動脈的現象。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在完全沒有銀行營業的狀態下,度過了至少10天。羅斯福的銀行整頓措施加強了政府對美國金融體係的管理,促進金融資本的集中。

羅斯福對金本位製的鏟除可謂不遺餘力,在他就職之後第7天就發布了以穩定經濟為名的行政命令,全麵停止銀行的黃金兌換。一個月後,他又下令美國公民上繳除了稀有金幣和黃金首飾之外的所有黃金,政府以2067美元/盎司的價格進行收購。這次黃金兌換屬於強製交易,因為行政命令規定,任何私藏黃金的人將被重判10年監禁和25萬美元的罰款,這一法令直到1974年才被廢除。

美國第32任總統:羅斯福1934年1月,美國政府通過的《黃金儲備法案》將金價定位在35美元/盎司,但卻規定公民無權兌換黃金。法案一出台,美國公民的積蓄就貶值了,羅斯福將賴賬行為表現得明目張膽。

經過羅斯福一番大刀闊斧的政策改革,最終廢除了金幣在美國國內的流通與兌換,完成了“打壓黃金在貨幣中地位”的第一步。

美國在經濟形勢好轉之後,非常需要一個轉身的機會。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為德國元首,德國很快從通貨膨脹的經濟災難中恢複過來,並以驚人的速度裝備起歐洲最強大的武裝力量,僅僅用了6年時間就迅速完成了經濟複蘇。如此迅速的經濟恢複速度實在是一個經濟奇跡,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個經濟發展奇跡的創造者不僅僅是德國人,其中還有美國的一份功勞,因為恰恰是美國強大的資本支持才使德國快速得到發展。

從1924年到1931年,美國一直有計劃地向德國提供巨額貸款,先後共提供的貸款額度達1380億馬克,而德國戰後僅支付了860億馬克的戰爭賠款。很顯然,剩下的520億馬克的巨額金融資助成了德國經濟奇跡的合理解釋。

1932年4月27日,美聯儲運出價值75萬美元的本屬於美國人民的黃金送往德國。一個星期之後,另外30萬美元的黃金以同樣的方式運往德國。如果沒有強大的金融資助,對於經過一戰與超級通貨膨脹洗禮的德國而言,那種迅速複蘇的經濟奇跡完全是不可能出現的。很顯然,美國這番投資的“良苦用心”最終還是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在資助德國之前,盡管羅斯福在金融方麵采取一係列措施,為美元開辟了戰場,但是美國經濟並沒有多大起色。1937年,美國的失業率仍然高達17%,到1938年美國再次陷入嚴重的衰退。美國急需一場大規模戰爭來收斂財富,同時也可轉移國內人民對於經濟危機的視線,而這也是美國暗中資助德國的時代背景。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在美國多年扶持下的德國沒有讓美國失望。二戰對於美國來說,就如同是一場及時雨,不僅讓美國得到了巨額的戰爭財富,同時它還在戰後通過布雷頓森林體係建立了“美元兌換體係”,從而取代了“黃金兌換體係”。

羅斯福最終把美元推上了世界貨幣王者的地位,美國成了世界金融大國。國際金融掙脫了金本位製秩序的束縛,走向了更加寬廣的紙幣體係,而美元則把英鎊從世界第一貨幣的地位上推了下來,成為貨幣領域的新領主,這讓美國人興奮不已。從此,美國開始把美元灑向全世界。

貨幣專家弗蘭茲·皮克有一句名言:“貨幣的命運最終也將成為國家的命運。同樣,世界貨幣的命運最終也決定著世界的命運。”從美元成為世界貨幣的那一刻開始,美國就掌握了貨幣領域的主動權,利用美元製造經濟泡沫,玩起了通貨膨脹的遊戲,但是由於布雷頓森林體係中美元與黃金兌換義務的存在,使得美國人在發行美元的時候尚有所忌憚。到了1971年美國發動貨幣單邊主義行動(尼克鬆宣布停止美元兌換黃金)後,美元徹底擺脫了黃金的束縛,這使得通貨膨脹的遊戲愈演愈烈。於是,國際市場上開始充斥大量的“美國白條”。

泛濫成災的“美國白條”

自從布雷頓森林體係建立後,美國就開始大量地印刷美元,然而由於受到美元與黃金掛鉤的限製,使得它不得不履行兌換黃金的義務,這讓美國人在發行美元的時候還有所顧慮。由於美元兌黃金的價格是被綁定的,美元發行過多,對於美國的黃金儲備來說就是極危險的事情,這樣很可能會引起別國群起兌換美國黃金。後來的事實證明,其他各國確實采取了這種方式來對美國實施金融打擊。

盡管在布雷頓森林會議後美國並沒有過分地印刷美元,但是實際上當時簽訂的協定中卻已經把美元的價值高估了。由於美聯儲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實施通貨膨脹政策,導致美元早就已經嚴重過量發行,這些過量的紙幣在追逐有限的金銀貨幣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推高了金銀價格。這使黃金市場走向過熱的局麵,為了壓製洶湧的黃金攻勢,美國采取了打壓黃金價格的措施。

1961年11月,美國聯合7個歐洲主要國家建立了“黃金互助基金”,它的目的就是壓住倫敦市場上的黃金價格,其中美國投入了1億3500萬美元的等價黃金,以此來對黃金的價格進行壓製。“黃金互助基金”設定了一個金價基準線,如果金價超過3520美元時,就予以迎頭痛擊(3520美元的價格中包括了從紐約調運黃金的運輸成本)。同時,所有參與該基金的國家都保證不從倫敦市場上購買黃金,也不得從南非、蘇聯等第三國家購買黃金,美國還保證將在任何可能的情況下,遊說其他國家也采取同樣的政策。

在“黃金互助基金”建立的最初幾年裏,收到了超乎想象的效果,這讓美國感到非常滿意。1963年,作為黃金生產大國的蘇聯發生了嚴重的農業危機,不得不從別國進口糧食,這使蘇聯在最後一個季度中拋售出4億7000萬美元的等價黃金,此舉使得“黃金互助基金”擁有相當於13億美元的等價黃金量,讓美國大為欣慰。

然而好景不長,由於越南戰爭的不斷升級,促使美聯儲不斷加大美元的市場投放量,泛濫的美元迅速吞噬了“黃金互助基金”大部分家底。法國率先退出“黃金互助基金”,並放棄了不兌換黃金的承諾,加緊把手中日漸喪失購買力的美元換成黃金。從1962年到1966年,法國陸續將從美聯儲手中兌換的近2700噸的黃金運回巴黎。

很顯然,美元已經泛濫成災,各國對於美元的信心受到了嚴重打擊,他們懼怕美元成為真正的“白條”,於是紛紛到美國去兌換黃金。

麵對黃金兌換的狂潮,約翰遜總統沉不住氣了。這時,政府高參們想到一個“好辦法”:與其被其他國家吸幹黃金儲備,不如拿出全部黃金家當,把倫敦金屬交易市場給“淹”了,讓黃金的價格跌下去,重拾世界對美元的信心。處於慌亂的約翰遜總統接受了這個瘋狂的建議,就這樣美聯儲的黃金儲備被押上了賭桌。上萬噸黃金出發了,美國準備給看好黃金的全世界投機者一個“慘痛的教訓”。

本來這個計劃是可行的,大量拋售黃金必然會使黃金跌價到35美元以下,徹底打垮黃金買家的人氣。然而,約翰遜總統過分低估了美聯儲印刷鈔票的能力。黃金拋售計劃實施之後,讓約翰遜極度驚駭的是,市場竟然將黃金的賣盤賣盤是指賣出的意願和實際行為。全部吸收了。美聯儲一下就損失了9300噸黃金。經過這次失敗的金融戰爭,約翰遜放棄了連任的打算,美國也失去了打贏越戰的信心。

一次性損失了這麼多黃金,讓美國認識到黃金仍然是貨幣價值的指揮棒,要想讓通貨膨脹成為真正的斂財手段,就必須搬開黃金這塊絆腳石。不缺乏想法的美國人總是能夠找到新穎的好主意,紙黃金就是一個不錯的想法。黃金的指揮棒被轉移到了一張紙上,其中關於“等同黃金而卻不能兌換成黃金”的規定實在達到了聰明與荒謬的極致。

事實上,紙黃金能在世界範圍內刺激更加魯莽的金融擴張和通貨膨脹。很顯然,紙黃金是通貨膨脹的幫凶。紙黃金搬開了擋在美元霸主道路上的最後一塊石頭,使黃金永遠不會再稀缺,這為美國運用通貨膨脹進行斂財提供了良好的空間。

1971年,美國向國際社會發出賴賬的通知,這次賴賬與1933年羅斯福對美國國內人民賴賬如出一轍。尼克鬆總統在1971年8月15日晚上發表了“賴賬”演說。在一番激烈的言辭中,尼克鬆先猛烈抨擊了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投機分子,說他們製造了金融市場的混亂局麵,然後他表示,為了保衛美元,美國將“無可奈何”地放棄美元兌換黃金。就這樣,黃金和美元的最後一絲聯係被尼克鬆斬斷了,全世界第一次同步進入法幣時代,而一切盡落入美國的掌握之中。

美元終於可以無限製地印刷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它成了世界上最流行的詞彙。泛濫的“美國白條”流向世界各地,埋下了一個個定時炸彈,美國可以隨時引爆致使別國經濟陷入崩潰的導火索。

1975年,美國促使中東各國達成“隻用美元結算石油交易”的協定,世界貨幣進入了新通貨膨脹時代。石油價格暴漲導致了石油貿易結算對美元需求的暴漲,使美元成為國際上最有力的金融支撐。高油價引發了西方各國的通貨膨脹,各國人民的儲蓄大幅縮水,最為不幸的當屬發展中國家。

20世紀70年代,很多發展中國家正在實施工業化進程,石油價格猛漲使發展中國家的大量資金被高油價所吞噬,這些國家深深陷入了對世界銀行貸款的嚴重依賴之中。世界銀行是美國人開的,陷入借貸困境的發展中國家不得不接受大量的美元,美元得以大量的輸出,從而成就了一個個“泡沫”,把各個國家推入了通脹的陷阱之中。

美國通過控製美元的發行量就能調節或者聚集資本,它不僅向其他國家收受鑄幣稅,同時也利用高效的財富收割機——通貨膨脹來聚斂財富。全球通貨膨脹的腳步臨近,美元開啟了資本膨脹的時代,它的目的就是要引發一場全球性的通脹危機。

1987年,格林斯潘入主美聯儲時實施了“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這是一種高度主觀化的政策。由於當時的貨幣供應量長期高於經濟增長量,導致經濟走入滯脹階段。直到現在,格林斯潘還享有“美國印錢最多的美聯儲主席”的榮譽。

20世紀90年代,在大量貨幣浸泡中,美國物價卻表現得異常穩定,這依賴於世界政治經濟因素的促成。蘇聯解體、日本大通縮、歐元體係建立、墨西哥經濟危機、亞洲金融危機、俄羅斯危機等,美國在每一次都賺到缽滿盆足,同時還轉移了國內的通脹。顯然,美元將美國的經濟增長與財富搜刮這一理想變為現實。

可以說,20世紀90年代美國穩定的物價是在其打敗競爭對手(前蘇聯與日本等)後壟斷全球資本而換得的果實。但是進入21世紀,俄羅斯經濟的複蘇、西歐與日本經濟的增長以及中國經濟規模的高速擴張,給美國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如何轉移國內通脹”成了美國人關心的話題。未來美國物價的穩定是否又要建立在某些國家的身上,這對於美國來說,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不這樣的話,也太對不起金融大國的身份和地位了,更何況這不僅可以穩定美國經濟,同時可以壓製他國,實在是兩全其美的方法。

2000年,美國網絡泡沫破滅以及“9·11”事件,使美國金融界損失了幾萬億美元,美國的印鈔機很快就印刷了幾萬億“美國白條”來挽救這筆損失,而中國在7年間就包銷了其中11萬億“美國白條”,這使中國物價迅速進入了高漲的時代。

美國是世界印鈔國,所以美聯儲銀行必然采用以適度通貨膨脹為目標的宏觀政策,這樣有助於美國實施“通過通貨膨脹斂財”的陰謀。從當前美國國內的儲蓄率可以看出,美國人是不存錢的,這當然也是通貨膨脹壓力下的一種結果。打個比方,如果中國央行也奉行與美國一樣的“以3%通脹為目標”的貨幣政策,以中國目前勞動生產率是美國的1/5、工資是1/20的經濟形勢來看,10萬元人民幣儲蓄經過10年後就隻值3萬元。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美國人不願意進行儲蓄。

任何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都具有製造通貨膨脹的能力與傾向,通過這樣的手段能促使財富集中。作為實際上的世界中央銀行——美聯儲,手握世界貨幣發行權,而這種權力並非出自世界人民的授予,而是基於美國的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這樣的性質就必然加強美聯儲製造通脹的傾向,促使美國發行泛濫全球的美鈔。在金融領域的美元強權正是全球性通貨膨脹的導演者,而在這場金融遊戲中,通貨膨脹隻是美聯儲的“托兒”。

美聯儲的“托兒”

每個國家在蒙蔽人民方麵都有其擅長的手段,美國在掩飾通貨膨脹問題上也有獨特的方法,通貨膨脹就好像賭博遊戲中的“托兒”一樣。美國通過公布的一些官方通貨膨脹數字來迷惑人民的視線,這些數字不論是對本國人民,還是世界人民都隻是一些圈套,目的就在於把大家的視線從真正的通貨膨脹上麵轉移開來。

在現實生活中,美聯儲大幅增加貨幣供給,從而導致美元購買力持續下降,造成了通貨膨脹。可笑的是,他們又出了一套美妙的托詞告訴大家通脹並不嚴重,所謂的消費價格指數CPI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PriceIndex),英文縮寫為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商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如果消費者物價指數升幅過大,表明通脹已經成為經濟不穩定因素,該指數過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場歡迎,但該指標是一個滯後性的數據。和生產價格指數PPI生產者物價指數(ProducerPriceIndexes),英文縮寫PPI,主要的目的在於衡量各種商品在不同生產階段的價格變化情形。PPI通常也被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充其量就隻是測算通貨膨脹的結果,並不是通貨膨脹本身。然而就是這些測算的結果迷惑了大家,讓大家失去了對通貨膨脹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