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凸透鏡下的美元本位製(1 / 3)

以中國為例,敲響世界警鍾

關於中國貨幣體係,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曾經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評論:中國把自己與一個最不穩定的經濟大國拴在了一起,把自己不成熟的金融體係與一種最不穩定的貨幣拴在了一起。這是一句到位的評論,非常透徹地點出了中國貨幣體係與美元掛鉤的危險性。

一直以來,中國都在經曆著大好的經濟形勢,這種繁榮在與美國的貿易收支對比中可見一斑。

2005年美國官方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對華貿易逆差貿易逆差(UnfavorableBalance0fTrade)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如一年、半年、一季、一月)進口貿易總值大於出口總值,俗稱“入超”,即“貿易逆差”,或叫“貿易赤字”;表明一國的外彙儲備減少,該國商品國際競爭力弱,該國當年在對外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當局應當設法避免長期出現貿易逆差,因為大量逆差將致使國內資源外流,對外債務增加,這種狀況會影響國民經濟正常運行。為2016億美元,美國財政赤字為4270億美元。而中國在2005年的經濟形勢卻非常喜人,不但GDP增至22萬億美元,對外貿易順差貿易順差(FavorableBalance0fTrade)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國出口貿易總額大於進口貿易總額,又稱“出超”,表示該國當年對外貿易處於有利地位。通常情況下,一國不宜長期大量出現對外貿易順差。長期的貿易順差,會產生大量外彙盈餘,致使一國市場上本幣投放量隨之增長,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貨膨脹壓力,不利於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也達到1019億美元,外彙儲備外彙儲備(ForeignExchangeReserve),又稱為外彙存底,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彙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外彙儲備的具體形式有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彙票等。外彙儲備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幹預外彙市場以維持本國貨幣的彙率,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其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彙率有重要的影響。更是達到8189億美元。

中國高歌猛進的經濟發展的確是許多國家望塵莫及的,然而,從其他一些數據中卻可以看到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問題。依照美國官方的計算方式,2005年中國對美的貿易順差已經接近中國GDP的10%。換句話說,中國經濟已經對美國市場存在嚴重的依賴性,這對於中國來說顯然不是一個好兆頭。

尤其是外彙儲備上,持有大量的美元資產很容易受到美元政策的影響,這對於一國經濟而言是非常危險的。因此,每個國家都會在外彙儲備中維持較高的黃金儲備份額,例如,美國的黃金儲備量超過8000噸,占其全部外彙儲備的60%以上。德國的黃金儲備量為3433噸,法國2945噸,意大利2451噸,上述各國的黃金儲備均占本國全部外彙儲備總額的50%以上。而在中國巨額的外彙儲備中,卻隻有600噸的黃金儲備量,僅占全部外彙儲備的14%,而其中有2/3以上外彙儲備都是美元。如果發生美元急劇貶值的局麵,中國的外彙儲備麵對的狀況就是資產大幅度縮水。由此可見,中國外彙儲備的結構並不合理。

對此,中國做出了調整外彙儲備的決定。2005年,中國有關負責人發表言論稱,將進一步優化外彙儲備的貨幣結構和資產結構,並繼續拓寬外彙儲備投資領域。這次發言被國際金融市場解讀為“中國將拋售美元資產”,這顯然是不確切的。因為如果大規模拋售美元資產的話,必然會削弱美元的地位,引起美國的經濟衰退。而在中國出口嚴重依賴美國市場的現實情況下,如果美國的經濟衰退,就必然讓中國的經濟受到打擊。這樣看來,中國的經濟已經被美元束縛住了。

事實上,對於美元的陰謀,中國政府已有足夠的認識和準備,從2005年做出外彙儲備結構優化調整的決定就可以看出這一點。更何況,美國通過大幅度的調整美元政策進行斂財或者打擊他國的舉動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美國為了重新實現本國對外貿易的平衡,對國際貨幣政策的調整隻是時間問題。如果要讓美國的收支達到平衡,美國所要做的事情必定是減少消費,這樣美元必定會進一步貶值,如果那樣的話,中國的經濟就將蒙受巨大的損失。隨著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勢力的增長,對中國的經濟本來就存在著歧視性觀念的美國對中國實施經濟打擊已經成為板上釘釘的事情。2006年,美國政府成立了對華執行辦公室,其表麵上的職責是監督中國遵守國際貿易條款的情況,實際上是把中國定為經濟打擊對象。為了扭轉國際貿易中的巨大逆差,美國必定會行動,正如過去美國人所說,“這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2006年,在美國發表的《總統經濟報告》中,布什明確指出中國的彙率製度是造成全球經濟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並明確表示要向中國施加壓力,促使人民幣升值。美國就這樣開始了對中國經濟的幹預與征伐。對於這場戰爭,美國是很有底氣的,因為他們擁有最強大的武器——美元本位製,而中國擁有的隻是曆史上無數個慘痛的教訓。

也許唯有參照曆史,才能透徹地看到中國經濟的未來,找到應對美元侵襲的辦法。有道是“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曆史上美元對其他貨幣征伐的例子已經有很多,其中與日元的對抗就是一次值得中國思考的經典範本。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創造了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1956年至1973年,日本經濟保持了平均每年96%的增長速度,如此迅猛的經濟發展勢頭實在令人咂舌。然而在布雷頓森林體係坍塌、實現浮動彙率和全麵開放資本賬戶之後,作為一個生產大國的日本,經濟迅速走向了衰落。到了90年代,經濟泡沫破滅之後日本經濟受到了嚴重打擊,自此陷入了低穀。

日元在與美元掛鉤後曾經一度崛起,隱約有問鼎貨幣界之勢,後來在美元政策的一再調整中,日元一路狂跌,最終被美元征服。從這些史料中可以看到美元和日元戰爭的軌跡,同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國通過對貨幣體係的操控來控製其他國家經濟的策略和手段。

中國自改革開放後經濟高速增長的局勢與日本1973年前的情形是十分相似的。在人民幣升值的過程中,中國表現得謹小慎微,這也可以反觀出中國政府對貨幣問題具有足夠的認識。中國麵對經濟的快速發展應該有所警惕,因為在以美元本位製為基礎的現行國際金融秩序中,美國具有製造金融風險的能力。一旦中國的經濟與這個秩序全麵接軌,就必將受到由美國製定的遊戲規則的控製和影響,而美國完全有能力通過這個遊戲規則來製造出新的金融危機以威脅其他國家的經濟安全。

在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係中,美國人構造了一座貨幣資本的巨大城堡。在這個城堡中,有臣民,也有王侯,但是霸主隻有一個,那就是美元。對於其他貨幣來說,這個規則是非常危險的,而中國要麵對的就是這樣一個非常不利的貨幣形勢。在美原本位製的國際金融體係中,美元不僅給中國經濟帶上了枷鎖,還給世界經濟埋下了各種各樣的危機種子。

第二個遊戲規則

美元本位製是布雷頓森林體係坍塌後美國製造的另一個貨幣遊戲規則,在這個規則之下,國際金融的環境形勢隻能用危機四伏來形容。

從2003年夏季開始,關於美元貶值的各種理論推想就在國際上鬧得沸沸揚揚。隨著美國國內外經濟形勢的繼續發展,美元貶值的可能性也在日益增加。據統計,美國的貿易逆差正在以每1小時100萬美元的速度飛快增長。

美國貿易逆差的數字連年破紀錄,2005年創下了7258億的貿易逆差,相比2004年增長了175%,占GDP的比例也由53%上升到了58%。

如此巨大的逆差生產能力,大概也隻有美國這種超級大國才具備。而美國用美元來支付逆差,對世界各國大開空頭支票,這對於各國來說,顯然是一種有失公平的做法。

著名金融分析師理查德·鄧肯通過研究後,認為美國對其他國家的負債早就已經達到3萬億美元,這個數值相當於美國三成的國內生產總值。不僅如此,美國的外債仍以每年5%的高速度不斷地增長。這種局麵顯然不會長期維持下去,美國必然要靠美元貶值來減輕債務。如果那樣的話,美國國外市場上的美元就必定會大量縮水,各國手持的美元財富都會被美國所剝奪了。

美元貶值就是美元本位製下的產品,上麵打著“美國製造”的標誌,要知道任何產品的製造都是為了滿足某種需要,而美元貶值則是為了滿足美國的利益需求。自進入21世紀以來,美元持續性走軟,無論是對歐元、日元、英鎊,還是人民幣,彙率都有大幅度下跌。2005年,美聯儲通過不斷提升利率,使美元資產重新得到國際資本的青睞,美元彙率也有所改善。但這隻是暫時的政策,隨著格林斯潘時代的結束,以及美國經濟赤字和個人儲蓄情況的全麵惡化,美國政府采取美元貶值這一金融政策的方向已經越來越清晰了。

無論是為了本國的利益,還是迫於嚴峻經濟形勢的壓力,美元都麵臨日益貶值的風險。

麵對美元貶值的壓力,日本是動作最快,也是最大方的。早在2003年,日本就迅速出手花掉1888億美元,而在2004年初,僅短短的頭兩個月時間裏,日本又花了1000多億美元。日本大把大把地花錢幹預外彙市場,以防止日元快速升值。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日本人的聰明大概是得益於從前在這方麵吃的大虧。俄羅斯人也不含糊,2003年10月,僅僅一個月就換掉了55億美元的外彙,對歐元的持有量增長了42%。

在危險的美元本位製下,各國紛紛減持美元的行為完全是出於對國家金融安全和經濟利益的考慮,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美國這個擁有巨額債務的蠻橫莊家麵前,贏了的結果就是得到無數的白條,輸了就要失去本國的財富。也就是說,在美原本位製下的遊戲,無論如何都是蝕本的,除非美國政府是一個善良的莊家,但很顯然它不是。

古往今來,莊家總是遊戲規則的製定者和操控者,更重要的是,多數時候莊家就是贏家。從曆史上國際貨幣體係的變更發展,就可以看到現行美元本位製規則的奧秘所在。

在國際市場的發展過程中,國際性貨幣體係也慢慢地形成了,最初的金本位製是在英國霸權促使下製造出的國際金融秩序。從1870年到1913年,國際金融市場都在金本位製的控製之下,黃金的跨國流動直接與各國商品的相對價格相連,各國的貿易都以黃金來支付。

金本位製的好處就在於:它使黃金在動態流動過程中維持各國黃金的等量購買力,防止各國的國際收支出現失衡,也就是說,可以使各國免於遭遇通貨膨脹的危機。黃金能夠做到這一點,不僅是因為它的天然價值,更是因為黃金儲備的自然限製,簡單地說,黃金並不像紙幣一樣可以憑空印製,它的自然儲備量是有限製的,各國想擁有更多的黃金基本隻能通過國際貿易。

作為本位貨幣的黃金在一個國家如果流失到一定程度時,該國的物價必然會下降,這樣該國的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也就會上升,使商品大量出口從而增加黃金儲備量。反之,隨著出口國的黃金增多,物價必然上漲,該國就會進口商品,從而使黃金外流並讓儲備量達到平衡。很明顯,任何紙幣都不能做到這一點,包括美元,這是因為紙幣的本質是沒有價值並且可以不斷生產的。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國為了籌集龐大的軍費,紛紛發行不兌現的紙幣,禁止黃金自由輸出,使得國際貨幣體製——金本位製隨之告終。戰後,在美國霸權主導之下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係,布雷頓森林體係是“美元—黃金本位製”的國際金融秩序。在“美元—黃金本位製”下,其他國家的貨幣都與美元以固定彙率掛鉤,而美元則直接與黃金以固定的價格掛鉤,黃金是作為美元的支撐物而存在的。這樣,美元就取代了黃金成為國際儲備與流通的硬通貨,而美國也掌握了國際第一貨幣的發行權。

由於世界大戰所造成的巨大創傷,使戰後的西歐國家與日本的經濟在短期之內難以快速恢複,無法進行國際貿易,因此也就無力購買製造強國美國的工業產品,這對於美國的經濟發展顯然是不利的。於是,美國政府決定對戰後各國進行援助,“馬歇爾計劃”由此應運而生。美國印製了大量的美元投向了國際市場,幫助其他國家恢複購買力。同時,美元成為國際關鍵貨幣,而美國政府成了世界的“印鈔機”,這也使得美國可以大手大腳地花錢,從越南戰爭到實施大規模的社會福利計劃,美國人都應該感謝美元所帶來的便利。

由於美國大量地發行美元,使得國際市場上的美元大大超過了世界黃金儲備量。到了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已經出現了巨額的貿易逆差和財政赤字,無力再用黃金換回各國持有的大量美元,這使得“美元—黃金本位製”中美元對黃金的連接鏈條出現了破裂,美元無法兌現兌換的義務了。為了防止美國的黃金繼續大量流失,尼克鬆便於1971年宣布停止用美元兌換黃金。布雷頓森林體係倒塌了,取而代之的就是美元本位製。

美元不負責兌換黃金,卻依然占據了貨幣霸主的地位,這就是美元本位製的國際金融新秩序。盡管美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儲備國,但再也不必儲備黃金用於國際支付了。美國隻需要印製“花花綠綠的紙片”就可以支付國際收支,這等於是憑空製造黃金而又不需要付出相應的代價。美元不需要支撐物了,這使得美元的發行變得更加肆無忌憚,於是,市場上的美元越來越多,資本開始膨脹,最終造成了巨大的泡沫。

這個泡沫無法代謝,它的終結就是破滅。

美式“消化不良”

在現行的美元本位製下,美元的背後已經沒有黃金的支持了,而且從美國國內儲蓄率屢創新低的情況看,美國政府發行的債券背後也沒有了國內儲蓄的支持。這樣的話,隻由美元這一紙幣支持的信用必定會造成全球範圍內的經濟過熱和資產價格暴漲。這種由美元製造出來的過度信用,最終會使資產泡沫越來越大,且無法代謝。

在金融分析師理查德·鄧肯對美國的債務預測數據中顯示,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已經積累了3萬億美元的赤字。如果這筆巨額的債務以美元的形式進入對美貿易順差國的銀行係統中,就會給這些國家製造一個又一個的資產泡沫。美元大量注入市場會引起商業銀行瘋狂地擴大信貸,使每個產業都可以獲得低息貸款,這樣就會導致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價格以及企業利潤都處於急速上漲的趨勢,使得經濟空前繁榮。然而,經濟發展速度過快以及發展過程中的盲目性,會造成多餘生產能力的出現,這樣資產價格的泡沫就不可避免地出現。雖然在這種情況下經濟發展會非常快,但是這種經濟發展的狀況並不健康,一旦資產泡沫破滅,就將導致經濟嚴重衰退。日本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經濟的高速發展,就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泡沫,最終的結果是引發了金融風暴,致使日本經濟大步衰退。

大部分泡沫化的信用都將會成為永遠無法追回的不良資產,美元製造的資產泡沫最終也會走向破滅,而等到泡沫破滅的那一刻也是經濟崩潰的時刻。依靠美元搭起的經濟大廈早晚都要坍塌,這也是幾千年來人類一直采用黃金作為保值的最佳手段而不用紙幣的原因。顯然,如果哪個國家把美元當成保值手段,那就必定會落入美元陷阱中,最終造成財富的大量流失。

麵對美元製造的資產泡沫,中國也不得不做出一些經濟調整。由於21世紀初中國擁有的外彙儲備中有2/3以上都是美元,這些美元資產的潛在風險如果爆發,對國際市場來說將是一個不小的“地震”,而中國經濟必定會天翻地覆。如何代謝這個巨大的資產泡沫是一個大問題,顯然,中國不能做出大規模拋售美元的行動,這樣中國經濟也會遭受嚴重打擊,對此,中國政府采取的外彙儲備調整方案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中國的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借助於一個“模擬布雷頓森林體係”。一直以來中國都沒有開放資本賬戶,而且自1994年起人民幣與美元掛鉤,彙率一直比較穩定。盡管在2005年夏季人民幣對美元彙率開始小幅浮動,並在2006年初出現了迄今為止浮動的高峰,但這與把貨幣的彙率完全交由市場決定的浮動彙率製無法相提並論。2000年,中國就發表了關於調整外彙儲備的言論,積極開拓新的外彙儲備投資領域。其實,這是一種漸變的代謝資產泡沫的方法。

“模擬布雷頓森林體係”為中國的出口事業提供了一個十分有利的環境。從亞洲金融危機到美國泡沫經濟的破滅,中國經濟都沒有受到重大影響,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中國嚴格限製資本賬戶上的資金流動。

進入21世紀後,國際上有人主張人民幣升值,有人主張人民幣實現浮動彙率,有人主張中國開放資本賬戶。這些主張的實質是要求中國取消這個“模擬布雷頓森林體係”。然而,目前中國一直采取的是擴張資本而輕視金融監控的企業治理模式,如果全麵開放資本賬戶並實行浮動彙率的話,必定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實際上,這個“模擬布雷頓森林體係”對中國經濟到底有多重要,從日本的經驗和教訓中就可以看出來。

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日本經濟發展取得如此成就,主要得益於其初期的資本擴張的企業治理模式。

到了80年代末,日本的經濟實力大增,在1985年到1989年間實施低利率的貨幣政策和1985年9月日本簽署了《廣場協議》《廣場協議》(PlazaAccord)的簽訂背景: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當時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實質上,廣場會議就是美國入市幹預貨幣市場,維持美國經濟的一場會議。之後,日元對美元便持續大幅度升值,日本政府也意識到日本經濟泡沫的危險性,為了抑製日元的升值,日本政府經常幹預外彙市場,日本銀行大量買進美元,賣出日元,使得日元開始充斥國際市場,形成對美元地位的威脅,到了1987年,日元的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已經達到了10%以上。

在日本,低利率以及巨大的貨幣供應量引起投資熱潮,大量的資金被投入房地產、股市等,造成房地產與股市過熱,並積聚了巨大的泡沫。從1985年開始,日本土地價格進入大牛市牛市(bullmarket),也稱多頭市場,指證券市場行情普遍看漲,延續時間較長的大升市。此處的證券市場,泛指常見的股票、債券、期貨、選擇權、外彙、可轉讓定存單、衍生性金融商品及其他各種證券。,價格快速上漲。如果把日本的土地資產額與美國相比較,日本的地價之高令人瞠目結舌。以1990年為例,日本土地資產總額為2400萬億日元,而美國全國的土地資產額約為600萬億日元,日本是美國的4倍。也就是說,僅有美國一個州那麼大的日本,可以換4個美國!

日本土地價格的上漲使日本企業可以輕鬆獲得資金,因為大部分企業都擁有生產和辦公用地,這些土地的價值持續大幅上漲,使企業擁有高額的賬外資產,從而增強了日本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然而,這種由投資需求推動而不是市場需求推動的經濟發展直接導致了生產力過量增長。

日元的持續走強,使得日本國內的資本市場中投機行為普遍,股市瘋狂上漲。1988年中期,東京證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已超過有百年曆史的紐約證券交易所的50%。在東京證券市場上的日本電話電報公司的股票市值竟超過西德證券市場所有股票的總市值。這令美國和歐洲感到不可思議。麵對如此長期狂漲的股票市場,美國出言“警告”日本當心股價暴跌,對此,日本根本不予理睬,繼續發行日元,侵占國際市場。

日本的願望是,更改布雷頓森林體係,讓日元登上世界第一貨幣的寶座。然而,日本沒有想到的是,此時日本經濟能飛速增長與布雷頓森林體係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