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不拘一格、才盡其用”——樹立用人觀念(1)(3 / 3)

因人設事還牽涉到員工考核的問題。組織裏的員工少不了要考核,而且每一件事情在結束時也都要接受考核,如果大家總是盯著眼前的利益斤斤計較的話,情緒上的反彈也就在所難免了。所以對於管理者來說,在考核當中也要適當地檢討,目的不是為了憋得,而是力爭公平,追求進步。

首先要製定考核的標準,必須是以“對並沒有用”為前提。因為對未必圓滿,結果和錯並沒有多大不同。

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說的是非並不是嚴格客觀意義上的是非,一般是指從圓滿中分出來的是非。表麵上看是非不難分,其實很多人心裏都心知肚明。考核的目的是用來救人,既然如此就不要過分苛求,過分苛求就會影響到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因人設事中考核的要訣是明暗、大小都要兼顧並重,全麵無形是考核的最終原則。明暗結合,大小兼顧才是考核的最高法則,也是因人設事的管理模式所決定的。

努力發掘人才的長處

組織是一個人與人的集合,其中不乏才華出眾者,泛泛如眾者,八麵玲瓏者,謹小慎微者等等。人和人之間的差異都很大,在用人問題上就要注意挖掘人才的長處,這是上文提及的關於管理者要重視人才優點的簡單敘述。既然掌握了不同人才身上的優點,就要懂得用人之長,領導者的用人眼光和魄力就因此顯現出來。現代領導科學的觀念是,任何人都有缺點,也都有優點,要是能夠合理地激發某個人的優點,就有助於他修正自己的缺點,爆發出驚人的潛能。

去過寺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看到的是笑臉相迎的彌勒佛。在彌勒佛的背麵卻是黑口黑臉的韋陀。這是為什麼呢?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他們並不在同一座廟裏,而是分別在兩座廟裏。彌勒佛熱情快樂,來他的廟裏進香的人非常得多,可是他總是丟三落四,賬務管理得不怎麼樣,總是入不敷出。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卻因為成天板著個臉,搞得來得人越來越少,最後香火斷絕。

佛祖查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於是就讓他們呆在同一座廟裏,彌勒佛在正麵主要迎客,負責公關,笑迎八方客,香火大旺。而韋陀鐵麵無私,錙珠必較,就讓他在背麵,主要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兩人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中,廟裏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高明的管理者,任何的缺點都不至於致命,隻要能找到他們的優勢所在,關鍵在於如何運用這些優勢。

一次宴會上,唐太宗對王琺說:“人才的鑒別是你所擅長的,尤其是評論,不如你現在就一一評論一下當朝的臣子,從房玄齡開始,說說他們的優缺點,拿他們做一下比較,看看你自己在哪些方麵表現得更優秀?”王琺回答說:“房玄齡一向都孜孜不倦地辦公,一心隻為國操勞。大凡知道的事就盡心盡力去做,這點我實在自歎不如。魏征常常留心於向皇上直言進讕,總覺得皇上能力德行比不上堯舜很丟麵子,這點我也實在自歎不如。至於李靖,文武全才,不但可以在外帶兵打仗做將軍,還可以進入朝擔任宰相,在這方麵,我也自歎弗如。還有溫彥博,他很擅長向皇上報告國家公務,報告當中總是詳細明了,宣布皇上的命令或者轉達下屬官員的彙報都能堅持做到公平公正,在這方麵我也認為自己不如他。在處理繁重的事務以及解決難題方麵能做得井井有條,我也比不上戴胄。不過比起上麵說到的幾位能人,我在批評貪官汙吏,表揚清正廉潔,疾惡如仇,好善喜樂方麵略有優勢。”唐太宗聽後,很讚同他的意見,其他的一些大臣們也認為王琺完全道出了他們的心聲。

王琺的評論也可以發現唐太宗的用人很有智慧,大臣們基本上是各有所長。更重要的是,這些能人在唐太宗的調配下都被用在了最適合他們的崗位上,讓他們能發揮其長處,從而締造了曆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