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權不是一個形式上的行動,本質上需要個人的責任感,責任感強烈的人才會把工作做好,在授權的情況下完成工作任務。但凡高明的管理者,對於授權都是不吝惜的。例如十大元帥的劉伯承同誌都很善於強調各級幹部要“執事者各執其事”,有兩種做法是他很反對的:一是領導“包打包唱”,不去發揮下級和群眾的積極性;二是工作“踢皮球”,總讓下級來做,自己卻從來不動手。劉伯承同誌在主持軍事學院工作時,指出了要“集體領導,分工負責”,“共同學習政治,各自鑽研業務”,“機關橫寬縱短,單刀直入基層”三個口號。美國前總統裏根在授權方麵也很有自己的一套見解。他在接受美國《幸福》雜誌記者的采訪時說:“讓那些你能夠物色到的最出色的人在你身邊工作,授予他們權力,隻要你製定的政策在得到執行就不要去幹涉。”
組織高效從員工高效做起
既然要和組織共進退,以組織的發展為自己發展的方向,那就絕不是紙上談兵,要有實實在在的行動才行。管理者懂得合理授權,為的是讓員工感受到自己在組織內的主人翁精神,在工作中應當敬業守責、講求效率,切實地把組織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做。高效的組織效率一定是從員工的效率的提升開始的。事實上,對於員工來說,在組織內部應盡的本分是敬業守責、講求效率,用工作成效換取自己的傭金。隻可惜,太多人不知道這點,卻總是希望拿多少錢幹多少活,拚命地為自己逃避工作和責任。
華為公司裏的員工就很敬業守責,注重效率。做到這點,華為的老總任正非功不可沒,他總希望自己的員工和自己的公司能夠高效運轉,於是在很多事情上並不多費口舌,一般都是直達重點。這一點從華為的公司會議中可見一斑。會議上的與會人員一般都是直奔主題,極少有會議主題無關的話題出現,一旦出現,任正非就立刻喝止。
任正非的做法在很多人看來似乎不夠意思,畢竟在華為的管理層當中絕大部分的人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任正非對待高級知識分子的態度讓人咋舌。但試想一下,要是沒有如此高效的會議的話,所有問題總是議而不決,那將對誰都沒有好處。所以,讓員工融進組織內部當中去,是需要員工主動做出一點努力和改變,這並非管理者有意地去求全責備。更直接一點說,員工若是想把自己和組織捆綁在一起的話,那麼不嚴格地讓自己融入組織當中去的話,那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
正因為任正非的做法,能留在華為公司長期工作的員工,哪一個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議盡可能從華為公司的整體去考慮,並且熟練與任正非溝通的技巧。如此積極為工作做創意,並勤於學習的員工自然會變得更加敬業和有效率。
這樣說來,肯定有不少人認為華為的員工是在唯任正非的馬首是瞻,始終唯唯諾諾。其實不然,他們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能真正地跟得上企業對我們的要求。能做到這一點,自己自然也就成長了。
深圳的另一家國內工業控製計算機行業的龍頭企業——研祥公司,也同華為一樣,總把員工的高效看作是企業高效的前提標準。研祥的老總陳誌列和任正非的做法很相似,對效率有永無止境的追求。陳誌列對員工的態度也很是嚴格,嚴格不代表是對自己脾氣的釋放,在陳誌列看來,這不過是在管理當中對自己多年經驗的一種分享和表達。提高企業的效率本身並無可厚非,陳誌列用自己的方式成就了研祥,就和任正非成就華為一樣成功。
在研祥,很多剛剛入職的經理人,一開始並不能適應陳誌列對效率的嚴格要求,甚至有人認為陳誌列的的批評太過缺少鋪墊,也缺少很少解釋,為此壓力不小。於是,不少人在經曆了沮喪、委屈甚至憤慨的心情之後,很快就離開了研祥。
是不是陳誌列的方式確實存在問題呢?當然不是。例如陳誌列在下屬彙報工作時,總不給下屬過多的時間去闡釋過程或是原因,這在下屬看來似乎是不給與他們過多的權力,實際上回頭想想就知道了,過多地敘述過程或原因,事實上是在低估下屬的判斷力,無疑浪費了時間。實際上很多人在敘述過程和原因,根本的目的在於推諉責任,才找不到點上,如果放任這種做法,研祥的效率也就很難提高了。麵對這種情況,陳誌列自然是要堅決反對的。
陳誌列還很反對隱性恭維。在研祥內部,員工間的互相恭維並不受歡迎,不論是下級對上級,還是平級的同事之間,都會幹擾到效率的提升。
一個職場高手的專業素養來自於用心去對待自己的客戶和合作者,而不是花心思在如何恭維自己的上級上。
高效行事,員工能夠紮紮實實地做好份內的事情,一直都是很多組織追求的的目標。組織的高效和員工的高效是密不可分的,要提高組織的效率,首先就必須讓員工先提高自己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