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畫右側一女人正端杯飲茶,桌上還有幾盤茶點,左側有人彈琴。
張世古墓壁畫(局部)——將進茶圖\[遼\]作者不詳
河北宣化下八裏張世古墓出土
壁畫中間一女人手捧茶托和茶盞,似準備奉茶至主人。桌上有大碗、茶碗和茶托,桌前爐火正旺正在煮水。
張世古墓壁畫(局部)——瀹茶敬茶圖\[遼\]作者不詳
河北宣化下八裏張世古墓出土
壁畫中桌子上放著大碗、茶碗,一人正在將茶湯從壺中注入另一人端著的茶碗中。
張恭誘墓壁畫(局部)——敬茶圖\[遼\]作者不詳
河北宣化下八裏張恭誘墓出土
壁畫描繪了一女人正端茶盤送茶敬茶。
下八裏村6號墓壁畫——茶作坊圖\[遼\]作者不詳
1993年,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下八裏村6號遼墓出土。
壁畫中一人碾茶,一人煮水,一人點茶,反映了當時的煮茶情景。
下八裏村1號墓壁畫——點茶圖\[遼\]作者不詳
河北宣化下八裏1號墓出土
壁畫描繪了兩人配合正在點茶的情景。
陸羽烹茶圖\[元\]趙原
縱270厘米,橫780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該畫以陸羽烹茶為題材,環境優雅,遠山近水,有一山岩平緩突出水麵,堂上一人,按膝而坐,傍有童子,擁爐烹茶。畫前上首押“趙”字,題“陸羽烹茶圖”,後款以“趙丹林”。畫題詩:“山中茅屋是誰家,兀會閑吟到日斜,俗客不來山鳥散,呼童汲水煮新茶”。
鬥茶圖\[元\]趙孟
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畫麵上四茶販在樹蔭下鬥茶。人人身邊備有茶爐、茶壺、茶碗和茶盞等飲茶用具,隨時隨地可烹茶比試。左前一人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意態自若,其身後一人手持一杯,一手提壺。作將壺中茶水傾入杯中之態,另兩人站立在一旁注視。鬥茶者把自製的茶葉拿出來比試,展現了宋代民間茶葉買賣和鬥茶的情景。
茶道圖\[元\]作者不詳
內蒙古赤峰市元寶山區沙子山2號墓壁畫
畫麵再現了元代的飲茶習俗飲茶場麵。長桌上有內置長匙的大碗、白瓷黑托茶盞、綠釉小罐、雙耳瓶。桌前側跪一女子,左手持棍撥動炭火,右手扶著炭火中的執壺。桌後三人:右側一女子,手托一茶盞;中間一男子,雙手執壺,正向旁側女子手中盞內注水;左側女子一手端碗,一手持紅色筷子攪拌。
惠山茶會圖\[明\]文征明
縱219厘米,橫6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畫麵描繪了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時節,文征明同書畫好友蔡羽、湯珍、王守、王寵等遊覽無錫惠山,飲茶賦詩的情景。半山碧鬆之陽有兩人對說,一少年沿山路而下,茅亭中兩人圍井闌會就,支茶灶於幾旁,一童子在煮茶。
畫前引首處有蔡羽書的“惠山茶會序”,後紙有蔡明、湯珍、王寵各書記遊詩。詩畫相應,抒性達意。
品茶圖\[明\]文征明
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畫中茅屋正室,內置矮桌,文征明、陸子傅對坐,桌上隻有清茶一壺二杯。側尾有泥爐砂壺,童子專心候火煮水。根據書題七絕詩,末識:“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陸子傅對訪,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話也”。
玉川煮茶圖\[明\]丁雲鵬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圖中描述了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意。畫中盧仝坐蕉林修篁下,手執團扇,目視茶爐,正聚精會神候火煮湯,圖下一長須仆撿壺而行,似是汲泉去,左邊一赤腳婢,雙手捧果盤而來。畫麵描繪了煮泉品茗的情景。
煮茶圖\[明\]丁雲鵬
縱1405厘米,橫578厘米
無錫市博物館收藏
圖中描繪了盧仝坐榻上,榻邊置一煮茶竹爐,爐上茶瓶正在煮水,榻前幾上有茶罐、茶壺,置茶托上的茶碗等,旁有一須仆正蹲地取水。榻旁有一老婢雙手端果盤正走過來。背景有盛開的白玉蘭,假山石和花草。
山窗清供圖\[清\]薛懷
此畫以線描繪出大小茶壺和蓋碗各一,明暗表現得十分好。畫上自題五代詩人胡嶠詩句:“沾牙舊姓餘甘氏,破睡當封不夜候。”另有當時詩人、書家朱顯渚題六言詩一首:“洛下備羅案上,鬆陵兼到經中,總待新泉活水,相從栩栩清風。”茶具入畫,反映了清代人對茶具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