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德國多特蒙德市,維斯特法倫球場,中國隊與德國隊的第一場半決賽開始了。當然誰都知道,麵對東道主的時候,場上的局麵是肯定會很不利的。連同從中國而來的觀眾,再加上現場中國隊一方的非東道主觀眾,總共不超過5千人,這個數字與全場6萬7千名觀眾相比,自然是微乎其微的。不過也幸好有了這5千人,才使得場上有那麼一點點與主流相反的聲音。
中國隊自小組賽出線之後,到場助威的中國觀眾便越來越少。倒不是說去德國的中國人少,其實自中國隊小組出線以後,每天都有大批的中國觀眾趕赴德國為他們加油助威,隻不過球票實在是太難搞到手了。德國的黃牛黨把中國隊的球票提高了好幾倍,而且隻要是中國人去買票,價錢肯定還會提高。不過即使這樣,也沒有一個中國觀眾要求自己的歐洲朋友,或者自己冒充日本、韓國人去買票,因為現在他們都以自己身為一個中國人而驕傲。當然,誰也沒有想到,即使是在黃牛黨手中被提高了好幾倍的球票,回國後都以數倍的價格增值。
在所有的高價廢票中,這場半決賽的球票是價格最高的。因為最終決賽的球票,中國球迷中有很多人擁有,而這場半決賽的球票這是相對較少的。畢竟,除了中國隊小組賽比賽的球票,中國球迷在杯賽前最關注的便是決賽的球票了。而這場半決賽的票,在他們手中自然是少之又少了,這也是日後這場比賽的作廢球票高價升值的最關鍵原因。
由於上麵的原因,中國隊在這場半決賽中,承受著不僅來自於日耳曼戰車強大的威力,還同時對抗著來自於幾乎是全場觀眾的巨大壓力。
不過與場內的形勢不同,維斯特法倫球場外的廣場上,則是一片雙方球迷分庭抗禮的局麵,場麵混亂不堪。
自從中國隊小組出線之後,來自於中國的觀眾越來越多地湧向德國。之前幾場比賽的時候,中國的觀眾和其他國家的觀眾夾雜在一起,倒也沒有顯示出數量之眾,但是到了這場半決賽之前,情況就不同了。多特蒙德市被四麵八方湧來的中國觀眾充斥,他們的數量多的幾乎令人無法估計,3/4的酒店中住的全都是來自於遙遠東方古國的觀眾。
多特蒙德市警方如臨大敵似的加派人手“看管”這些人,不過他們很快就發現,這些人比他們與相之中的要溫和許多。中國人帶著禮儀之邦人民的優良傳統在這些德國人心目中留下了極為不錯的印象。不過,這一切到了2006年7月4日這天就算畫上了句號。
多特蒙德市的這種景象,也引起了世界上許多商人的注意。大批的人民趕赴千裏萬裏外的國家為自己的球隊助威,這一切說明了什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不過商人們的看法基本上都是一致,說明了這個國家蘊藏著巨大的商業潛力。從這之後,越來越多的人拿著大筆的外彙,擠破腦袋地湧進了中國,為國人的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帶動了中國的精神文明建設。不過這都是後話了,這裏暫時不再交待。
7月4日。因為在德國的中國觀眾9/10是沒有入場券的,主辦方為了能夠安定局麵,在廣場又立起了2塊大屏幕。再加上原有的2塊,廣場的四麵已經分別安放了1塊。這樣多特蒙德的沒有球票的德國和所有的中國觀眾,在這一天都聚集在了多特蒙德市維斯特法倫球場外的廣場之上。
本來人群是混雜在一起的,無論是德國本地人、中國人還是來自其他地區的一小部分人,都友善的相互問候著,相互攀談著,場麵很適和諧。可是隨著比賽的開始,空氣的味道似乎就有了一切不對味了。
友善的問候漸漸被大聲的爭論所替代,低聲地攀談漸漸被激烈的唇槍舌劍所掩蓋,和諧的場麵已經有些嘈雜了。這一切為後來發生的事件做足了鋪墊,當然,他們僅僅是先兆,先兆而已!
當溫和的人們爭論的麵紅耳赤的時候,當嘈雜的場麵變成混亂的時候,局麵就已經失控了,而整個事件的導火索也在此時點燃了。
一個五大三粗的德國漢子在和一位中國人,在爭論這場半決賽雙方的出場陣容這個學術性很強的問題時,儼然不是這位看上去就很聰明的中國人的對手。最終,滿麵紅光的德國漢子惱羞成怒向他的對手伸出了一支中指。
即使在德國人眼裏,中國人僅僅是來自於不發達地區的人,但也不至於不懂這個國際手勢的意思。於是,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千傳萬,原本失控的場麵這下可不得了了,頓時混亂開來。原本很雜在一起的兩國觀眾,幾乎是一瞬間組織起自己的陣營,而且像滾雪球一樣不斷的擴大。廣場上、廣場周邊酒吧裏的兩國觀眾迅速犬牙交錯般地向自己國家的陣營奔去,幾分鍾以內兩大集團陣營便組建而成。這個時候,人們才驚訝地發現,來自中國的觀眾在數量上居然和當地的觀眾持平,廣場連同周邊地區的10萬人裏麵,雙方各有6萬餘人。
集團陣營結成之後,一場轟轟烈烈的對罵開始了。一上來的時候,許多很清醒的中國觀眾還知道用德語或者英語和這些東道主人對罵,但隨著時間一長,更多不會德語又不精通英語的國人也就管不了那麼許多了,開始用起了本國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