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學習對手的良好心態(3)(1 / 3)

起初,他的產品是通過日本代理商進入日本市場的。當他取得了一定市場份額之後,聰明的日本商人為了降低進貨成本,撇開代理商這一環節,直接找到了張果喜,要求訂貨。

“這怎麼行呢?”張果喜果斷地說。

“為什麼不?我們可以出較高的價錢嘛。”日本商人說。

“不行!”張果喜十分冷靜地說,“我已經同你們的日本代理商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我不能因為貪圖較高的報價而背信棄義,懂嗎?”

天下竟有這樣傻的人?送上門來的錢都不要!日本商人大為不解,滿腹狐疑地看著張果喜。

張果喜說:“你們不會不明白,我們中國有句俗話‘有飯大家吃,有錢大家賺,你好我好,天長地久’,我不想吃獨食啊。”

就這樣,為了維護和日本代理商的同盟關係,張果喜毅然拒絕了日本商人直接進貨的要求。

日本代理商得知這件事後,對張果喜的富有人情味的做法十分欣賞,豎起大拇指稱讚他有王者之風。為了感謝張果喜的“義氣”,日本代理商下大力氣去推銷商品,結果,張果喜不但沒有少賺錢,在日本的名聲反而更加響亮了。

在商界,為了盟友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眼前利益的人實在不多,隻有像張果喜這樣富有王者風範的人,才能權衡利弊,周密思考,寧放棄自己的部分眼前利益而保持與盟友的良好合作,最終,贏家還是他自己。

然而,要取得“雙贏”,首先要具有開闊的視野和博大的胸襟,這將更加有助於我們成為同行業霸主。

亞洲首富李嘉誠曾經這樣說:“做事要留有餘地,不要把事情做絕。有錢大家賺,利潤大家分享,這樣才會有人願意與我們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隻拿9%的股份,就會財源滾滾來。”

李嘉誠的箴言,是他大半生苦心經商的經驗總結,也是他一生經商所奉行的準則,這個準則值得我們好好去學習。

李嘉誠的經商準則為他在商界贏得了無數朋友,同時也贏得了廣大股東和公司員工的信賴和支持。與此同時,他贏得了無數財富,登上了香港首富、世界華人首富的寶座。

優勝劣汰:和對手競爭到底

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富士公司逐漸發展起來。它在日本本土贏得了70%的市場,而柯達和其他公司總共僅占據了不到10%的市場份額。柯達董事長科爾比·錢德勒決定以強硬的措施迎接富士的挑戰,他說:“現在,富士向我們發起了挑戰,我們不爭則已,爭就要爭到底,直到一方勝出為止。”

錢德勒首先削減了1.1萬個正作崗位,把公司分成17個小的自治經營單位,改革了經營管理。為填補柯達公司生產線中的空白,其中包括照相機,他采取從國外采購的辦法。

錢德勒還十分注重開發新產品,1986年,柯達開發了100多種新產品,這是有史以來最多的一年。新產品的大量推出頓使公司前景一片光明,因為新產品將增加收入,這些資金又將用於基本建設。柯達公司1986年的銷售額達115億美元,盈利為3.8億美元左右,約增長14%。

柯達為了與富士展開徹底的競爭,決定先在日本的本土上拉開大幕。從1984年起,柯達花了5億美元的資金,在東京建立了一個總部,在名古屋附近建立了一個研究和發展實驗室,並將其在日本的雇員從最初的12人擴大到4500人。結果6年間柯達在日本的銷售額上升了6倍。

錢德勒還意識到要突破富士及其他膠卷生產者設置的重重障礙,打入日本市場,就必須使柯達在日本成為與富士一樣的“日本公司”,而不是一家在日本的外國公司。因此,從1984年起,柯達就在其日本銷售的膠卷上完全印上日文,而且針對日本消費者偏愛鮮豔色彩這一愛好,於1988年在日本市場推出了柯達金獎彩色膠卷。

在銷售上,柯達與大阪的三友公司合資成立了銷售公司,負責經銷柯達的產品。為了進一步鞏固銷售市場,柯達還通過投資照相器材行業,與其產品的供應者建立了密切的關係。

此外,由於廣告宣傳是大公司間進行競爭、爭奪商品市場的重要手段,柯達為在日本市場與富士進行競爭,在廣告上投入了大量金錢。同時,柯達還早早支付800萬美元,以獲準使用奧運五環標誌,來擊退富士公司向印度、中國大陸和台灣這些迅速擴大的市場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