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學生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教學改革探索(1 / 2)

大學生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教學改革探索

教育管理

作者:張玉蓉 翟華雲

摘要:隨著經濟地飛速發展,大學生麵臨著更加嚴峻的就業形勢。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課程是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有利於提高大學生對職業生涯的認識和就業技能,而傳統的課程缺乏吸引力。通過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課程從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大學生的主體學習作用,從而更好地發揮該課程的有效作用。

關鍵詞: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課程 教學內容 教學形式 教學方法

《大學生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課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課程的開設主要用來應對畢業生嚴峻的就業形勢和完善高校就業指導,對於提高大學生對職業生涯的認識,提高大學生的就業技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擔負著重要使命。但是,傳統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上存在不足,多數學生認為課程枯燥、乏味、空洞,課堂上學生學習勁頭不足,考試也是應付為主。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提升《大學生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課程吸引力的途徑和策略。

1.傳統《大學生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課程存在的問題

1.1高校輔導員獨立備課,教學內容單一,脫離實際

傳統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課程有統一布置的教學任務,確定的教學時數,由招生就業部門統一排課,各學院輔導員進行授課。高校輔導員擔任課程的主講老師,給本學院的本科生進行授課,由於大部分輔導員都是獨立備課,與思想政治課的專職老師溝通較少,在授課時的材料大部分靠輔導員自己搜集整理,因此存在教學內容單一、無趣、與現實脫節的情況。而《大學生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課程與當代社會的就業形勢密切相關,需要從理論聯係實際,結合大學生的興趣、性格、技能等各個方麵進行職業的探索與規劃,盡管大多數的高校輔導員很努力地備課、上課,但是卻很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上了這門課以後也沒有什麼反響,對於未來的職業發展與規劃也模糊不清,理論與現實聯係不大,缺乏實際內容。

1.2教學形式由高校輔導員主講,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高

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高校輔導員往往是主講老師,承擔了所有的教學內容,主要采用的是“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形式,師生互動或者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情況較少甚至根本沒有,因此,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高,基本上是被動接受學習。如果高校輔導員對於目前的就業形勢與政策沒有全麵地掌握,而隻是在課堂上照本宣科地教學,對於當今社會形勢、社會現象無法給出深刻的認識,進而指導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在網絡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信息的獲取渠道更加的多樣化、更加的快捷,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更多更廣泛,學生的思維發散性特點也日益顯著,而課堂上輔導員老師的教學卻與現實聯係不深,無法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因此,長時間下來,《大學生職業生涯與規劃》課程的教學不僅達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反而還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使課程的教授流於形式,失去意義。

1.3課堂教學方式單一,方法落後

傳統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課程在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上的不足,進一步導致了該課程教學方式上的單一和方法上的落後。很多老一輩的高校輔導員授課時還是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以板書為主,不能與時俱進,不能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不會使用PPT進行課堂教學,課堂枯燥無味,學生學習興趣不高。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不僅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使得一部分高校輔導員脫離了社會現實,還停留在過去傳統的教學方法上,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因此,落後的教學方法急需改進和創新。

2.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

2.1堅持理論聯係實際,豐富教學內容

始終堅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理論聯係實際的指導精神,從當今社會的就業形勢與政策入手,以理論知識為基礎,以社會現狀為依托,調整教學內容,擬定新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在教學內容上立足於社會熱點問題和學生內在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授課,比方說通過對職業興趣、職業性格、職業技能、職業價值觀和職業世界的探索,對學生的職業生涯進行設計和規劃。找準學生的思想動態作為課程的切入點,從微觀入手,從案例入手,最終達到宏觀層麵上《大學生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課程的教育目標,實現教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