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東看老胡頭的臉色變得凝重而認真,布滿皺紋的臉麵此時更是顯得深沉,他的第一印象便是這個竹筒肯定大有文章,可是,他僅僅隻是猜測,也不好意思直接提問。
老胡頭出神地沉默了片刻,似乎意識到有人在身邊,才終於嗬嗬一笑,看著張學東利索地說,“沒事,你放著吧,要多少我這幾天打出來……”
什麼?這幾天就可以打出來?
張學東看了一眼老胡頭家木棚底下堆著的幾十片木板,心裏納悶,照往年這個時候,老胡頭應該是最忙的,而那木棚底下的那堆木板,估計就是他這段時間要趕製出來的家具的原木料。
這麼忙,胡叔怎麼隨口就答應了呢?張學東心裏實在是想不通了,假如說是因為老胡頭常喝著他們張家的高粱酒,而他們也逢年過節的給他送上幾壇,所以他才這麼爽快的答應了,也還算是個理由。
可是就憑這點交情,老胡頭也不可能推遲那批家具,先給他張家做竹筒啊。
百思不得其解,張學東隻好麵露微笑地點點頭,道了一聲告辭,自己便出了老胡頭家,也是,趁著這個空閑,他還得去後莊那找找他的梁梅呢。這幾天沒見,他的心裏實在是癢癢的不行……
看著張學東的身影終於在自家院子消失,老胡頭剛停下的思緒再次紛繁起來。他再次拿起了那張簡單的草紙,左看右瞧的,眼光也變得極其複雜,好像是因為舊圖紙觸動了往事。
老胡頭,祖上並不是這青霞鎮的人,隻是後來適逢亂世,為了躲避戰亂,最後才遠離了鬧市,來到了這山林環抱,綠樹茵茵的小山村。老胡頭,本名叫胡文,聽他父母說,取文字是希望孩子可以長大後斯文一點,平平安安地就好。
據老胡頭的祖父小時候給胡文的講述,他們家的遠祖可以追溯到明朝太祖年間,也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那個時候。在胡家那本老舊的家譜上,還可以看到最早的遠祖是當時的宰相胡惟庸。
胡惟庸也算是明朝的開國元勳,隻是後來因皇帝朱元璋疑心太重,怕他功高謀逆,於是找了個幌子,將他殺了。胡氏也因此被皇帝下了一道旨意,永世不得錄用為官。
自那以後,胡氏逐漸沒落,因為已經沒有了和其他貧寒學子那樣的機會,可以奮發苦讀而求取功名,胡家便把眼光放在其他方麵。
古代時候,以士、農、工、商劃分社會等級,排名最末的便是商業。可也正是因為從事商業不起眼,但賺錢也比較快,胡氏後代便徹底放棄了希冀可以入朝為官的念頭,從此轉戰商場。
當時,胡家最早從事的是鹽業,因為鹽乃國計民生的大本,十分牟利,所以與官方合作,可以分得較大的利潤,隻是後來朱元璋進行了社會改革,將最基礎的民用物資統統改為官辦,於是胡家的販鹽之路終於終結。
隻是,雖然已經沒有機會去販鹽,可是在這段時間,胡家也積攢下了大量家財。有了前期這個教訓,他們也逐漸明白,即使是經商,最好是做自己的買賣,不要與官府扯上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