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離開了食品廠,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王黎民上了車,高度評價:“這個企業好哇,如果說把這個項目做大做強,他就不單純是一個企業的事,而是一個產業,會有更多的貧困人口加入進來。”
“是啊,這是在朗秀山革命老區最接地氣、最合適的發展之道,我們會隨時關注,加強引導的。”薑書升立刻作出了回應。
王黎民望著窗外鬱鬱蔥蔥的景色,突然間心情豁達了很多,“有了這麼一個產業,可就去了一塊大心病。弄好了林場改製,發展紅色旅遊,吸引一部分人口進來,再加上這個產業,扶貧任務可就不難了。”
“不錯,泡菜、桔梗的生產加工主要還是冬季,那個時候恰好是旅遊淡季,在時間上互補。”薑書升也感覺之前陸少勇帶來的壓抑輕了不少。王黎民有同感:“接下來我們集中精力搞林場改製!拿出肯硬骨頭的勇氣。”
“是啊,一定要解決好問題,既要改製,又不打擊職工的積極性。”王黎民聽到這句話,又轉移話題,“這個鄭超……你感覺怎麼樣?”
“不瞞你說,這個鄭超是去年我力排眾議,推薦他為黨委書記的,之所以這樣,就是他給我的一份扶貧方案。”薑書升肯定的說,看來沒有看錯人。
話說間,前麵鄭超的皮卡車停了下來,薑書升指了指:“王市長,看來大棚到了,我們下車吧。”
“好好……”
下了車,一排排的大棚呈現在眼前,鄭超站在路邊,指著遠方:“這些大棚都是馮家村村委開發的,這個村委會主任今年才三十多歲,以前在外地搞軟件,聽說年薪幾十萬,有了一定資本後,回家投建三十個大棚。”
王黎民透過墨鏡,大體數了一下,“我怎麼看著不止三十吧,有……七八十個大棚啊。”
“嗬嗬,很多村民看到他賺了錢,自發的投建,這個村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采摘第一村。你看,他們主任沈浩過來了。”鄭超指著步行過來的一個毛頭小夥介紹道。
王黎民看了一眼,黝黑結實,隻穿著一件T恤,他走過來,高興的伸出了手,“您好,領導。”
“你穿這個不冷嗎?”薑書升問了一句。
沈浩搖了搖頭,“剛從大棚裏出來,裏麵溫度高,感覺不到冷。”鄭超打趣道:“每天幾十萬入賬,心裏熱乎吧。”
沈浩靦腆的笑了,“鄭書記,你們投建的幾個大棚也不錯嘛,基本上銷完了。”
王黎民和薑書升聽他們談的熱鬧,隻是在一邊幹瞪眼,“好了,你們談的什麼呀,趕緊帶我們進去看看吧。”
沈浩高興的說道,“我們馮家村是馬池鎮第一大村,有三個自然村組建而成,大約有三千人。”
鄭超插了一句話,“兩位領導,你們知道這個村每年的人均收入嗎?”
王黎民搖了搖頭,“能有多少?我記的東源市城鎮戶口人均收入才三萬多吧,農村也就不到兩萬吧。”
“這個村,每年僅僅采摘園就收入達到了幾千萬,加上打工的錢,人均收入不比城裏差。”鄭超自豪的講述。王黎民粗略一算,一百個大棚,幾千萬,每個大棚一年入賬一二十萬,“種的什麼呀?這麼值錢?”
“走,我們進去看看吧。”沈浩在前麵帶路,向村裏走去。來到村口的小廣場,指著豎起的鐵牌,“這是我們村的采摘品種,每個季節都有。這個時節主要是草莓,過幾個月是藍莓、葡萄,冬天則是熱帶水果,有芒果、香蕉、胡桃。”
“哦,一年四季不斷,銷量怎麼樣?”王黎民還是有些擔心。
沈浩指了指靠近的一座倉庫,“走吧,我們去看一下馮家村的電商大樓,可以說我們這的水果銷發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