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福特汽車公司為了裝飾汽車,需要一種特殊規格的羊毛,但是這種羊毛不容易買到,於是1926年亨利·福特派了采購員到密歇根、俄亥俄和印第安納等幾個州去采購,獲得了所有品種的羊的資料,在剪毛季節到來之前,就訂好了所需規格的羊毛合同。
福特公司還有自己的紡織廠,可以精確地紡出他們所需等級的布,而且價格很便宜。但是,福特公司不會經營養羊業務,也不會投身於紡織業。福特公司之所以自己買羊毛並自己紡毛,僅僅是在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才做的,另外則是想借此機會表明,他們有能力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
福特公司還被迫自己製造過玻璃,因為當時福特公司不能很快說服玻璃製造商,並以最低的價格賣給他們最好的平板玻璃。為了掌握平板玻璃的生產方法,福特公司建了自己的玻璃廠,後來有了4家這樣的玻璃廠,可以根據他們自己的需求和成本核算來生產玻璃。
福特公司在肯塔基州的煤礦,也是因為當時的煤價起伏不定,而且會收效不錯,福特賣掉了一部分煤,並且賣掉了很大一部分焦炭,因為對福特公司來說,煤並不是一種燃料,而是一種化工原料。福特公司並不是想經營礦業而去開礦的,他們更願意讓礦產公司來做這些事情。但是,一旦礦產製約到一個企業的發展時,那麼這家企業就別無選擇,隻能自己去開礦。
亨利·福特認為,企業如果不能實現繁榮,那麼集中生產將毫無意義。亨利·福特還以自己的公司為例;如果我們把所有的生產都集中到底特律進行,我們就必須雇用大約600萬人,如果隻是為了生產一種產品而把600萬人集中到一個地方,這就顯得太多了。為了使每個社區通過人們的收入和消費而得到平衡發展,這600萬人應該分到各個地方去。如果一件產品全國各地都要使用,那麼它應該在每個地方都能製造,這樣還可以節省運輸費用,並使購買力得到均勻分布。多年以來,福特公司在生產產品時總是執行這樣的一種政策,即下屬企業所在地區需要什麼零件,隻要是自己能做的,就去做。
一個能夠稱得上專業的製造商,將會緊緊地控製他的生產,而且比他的下屬企業還要幹得更好。因此,福特總是盡可能自己製造產品,並且即使發現有合適的合作對象,也可能會繼續這麼做。
工業最終也是最理想的形式,就是徹底分散化。在分散狀態下,多數都是小型工廠,而且它們的員工既可以是農民,也可以是工人,這不但可以使每個生產單位在生產中獨立性更強,而且可以生產出更加便宜的東西。
從企業內部挖掘資金
1920年6月份,福特公司的銷售量開始受到一些影響。6~9月,銷售量的增長越來越少。福特公司必須采取一些措施,以使產品能夠適合公眾的購買力。因此,在9月份,福特公司把旅行車的價格從575美元降到了440美元。
這次削價行動果然產生了轟動效應,但不久後,福特公司的銷售量又開始下跌。因為福特公司的產品並沒有完全適合全國的購買力。
一般來說,零售價沒有達到最低價,公眾對任何價格都不會信任。於是福特又實施了一次削價計劃,並把產量保持在一個月10萬輛左右。這種產量與福特公司的銷售量是不相稱的,但福特公司想在生產停工之前,盡量把原材料轉化成汽車。
亨利·福特知道,為了處理庫存,公司不得不停工。因此,亨利·福特計劃在開工時再來一次大的降價,這次亨利·福特決心要把價格降得更低一些。
福特公司在12月份停工了,希望在兩個星期後開工。然而福特發現有那麼多事情要做,以至於福特公司有近6個星期沒有開工。福特公司從停工的那一刻起,關於福特公司的經濟狀況的謠言更加活躍了。
亨利·福特知道相當多的人希望他去借錢,但他並沒有去借錢。隨後,亨利·福特開始清理公司資產。亨利·福特在清理資產過程中,主要從以下幾方麵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