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世紀,在紐倫堡(bǎo)附近的一個小村子裏住著一戶人家。為了糊口,一家之主、當金匠的父親丟勒幾乎每天都要幹上十八個小時,或者在他的作坊(zuōfang),或者替他的鄰居打零工。

盡管家境如此困苦,但丟勒的兩個孩子都夢想當藝術家。不過他們很清楚,父親在經濟上絕無能力把他們中的任何一人送到紐倫堡的藝術學院去學習。

為了能實現到紐倫堡的藝術學院學習的夢想,兄弟倆經常商量,興奮時手舞足蹈,鬱悶時黯(àn)然傷神。經過夜晚床頭無數次的商量之後,他們最後決定用投擲(zhì)硬幣的方法——輸者到附近的礦井下礦四年,用他的收入供對方到紐倫堡上學;而勝者則在紐倫堡學習四年,學成後用他賣出的作品收入再支持他的兄弟上學,如果必要的話,也得下礦掙錢。

在一個星期天做完禮拜後,兄弟倆投擲了錢幣。結果弟弟贏了,於是他離家到紐倫堡上學,而哥哥則要到礦井去工作,以便在今後四年資助他的兄弟上學。

幾年後,弟弟帶著畢業證和他的作品回到家鄉,全家人聚在一起,祝賀他學成歸來。弟弟起身給哥哥敬酒:“哥哥,沒有你多年來的艱辛與付出,我不會有今天的成就。你現在可以去紐倫堡實現你的夢,而我應該照顧你了。”下井做礦工的哥哥,流著眼淚用低沉的語調說:“不,兄弟,我不能去紐倫堡了。這對我來說已經太遲了。看看四年的礦工生活使我的手發生了多大的變化!每根指骨都至少遭到一次骨折,而且近來我的右手被關節炎折磨得甚至不能握住酒杯來回敬你的祝詞,更不要說用筆在畫布上畫出精致的線條。這個機會對我來講太遲了。但我並不遺憾,我們兄弟倆在困境中相互約定堅守承諾,相互鼓勵發奮努力,雖然我不能到紐倫堡上學,但是好兄弟,你替我們實現了夢想,我祝福你,我們是好兄弟。”哥哥泣不成聲,弟弟早已淚流滿麵,走上前去緊緊擁抱哥哥。

為了報答哥哥所做的犧牲,弟弟畫下了他哥哥那雙飽經磨難的手,細細的手指伸向天空。這就是著名的《祈求的手》。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