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在我母親的眼中,他也不是一個好伴侶,我成長的過程中,我經常看到母親在院子的角落中,暗暗無聲地掉淚。父親用語言,母親用行動,表達了他們在婚姻中所麵對的痛苦。
成長的過程中,我看到、聽到父親與母親在婚姻中的無奈,也看到、感受到他們是如此好的男人與女人,他們值得成就一樁好婚姻。我也一直在困惑中成長,我問自己:兩個好人為什麼沒有好的婚姻?
我長大後,進入婚姻,漸漸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
在婚姻的初期,我就像母親一樣,努力持家,努力地刷鍋子、擦地板,認真地為自己的婚姻而努力。奇怪的是,我不快樂;看看我的先生,似乎他也不快樂。我心中想,大概是地板不夠幹淨,飯菜燒得不夠好,於是,我更努力擦地板,用心做飯。但是,我們兩個人還是不快樂。
直到有一天,我正忙著擦地板時,先生說:“老婆,來陪我聽一下音樂!”
我不悅地說:“沒看到還有一大半的地方還沒有擦!”這話一出口,我呆住了,好熟悉的一句話,在我父母的婚姻中,母親也經常這樣對父親說。
我正在重演父母親的婚姻,也重複他們在婚姻中的不快樂。有一些領悟出現在我的心中。
“你要的是?”我停下手邊的工作,看著先生,想到我父親……他一直在婚姻中得不到他要的陪伴,母親刷鍋子的時間比陪他的時間長。她給父親一個幹淨的家,卻從未陪伴他,她用她的方法在愛父親,這個方法是“做家事”。而我,也用我的方法在愛著我的先生。
於是,停下手邊的工作,坐到先生的身邊陪他聽音樂,遠遠地看著地上擦地板的抹布,像是看著母親的命運。
我問先生:“你需要什麼?”
“我需要你陪我聽聽音樂,家裏髒一點沒關係呀!”先生說。
“我以為你需要家裏幹淨,有人煮飯給你吃,有人為你洗衣服……”我說了一大串應該是他需要的事。
“那些都是次要的呀!”先生說,“我最希望你陪陪我。”
這個結果實在令我大吃一驚。我們繼續分享彼此的需要,才發現他也做了不少無用功。
我們都用自己的方式在愛對方,而不是對方的方式。
自此以後,我們相互列了一張對方的需要表,把它放在各自的書桌前。洋洋灑灑十幾項的需求,像是有空陪對方聽音樂,有機會抱抱對方,聽我說話,不要給建議……我們在彼此需求的滿足中,婚姻也愈來愈有活力。
問對方“你要什麼”,這句話開啟了婚姻另一個幸福之路。兩個好人終於走上幸福之路。現在,我也知道父母親的婚姻為何無法幸福,他們都太執著於用自己的方法愛對方。
隻要方法用對,做對方要的,而非自己想給的,好婚姻,絕對是可預期的。
確實,在婚姻生活中,我們常常用自以為是的方式在愛對方,而這方式卻不盡然是對方在意的,以至於陷自己在忙碌中打轉,在婚姻中迷失。
問對方“你要什麼”是開啟幸福婚姻的鎖匙,很簡單的一句話,卻是幸福婚姻中的一大助力。
現實生活中處處可見愛的錯位。父母堅持用自己的意思愛子女,不管子女能否接受;夫妻之間也用自己的方式愛對方,造成矛盾如此普遍,因期望的落空,導致許多不平與不滿,甚或釀成悲劇。
人的一生由不同階段組成,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任務。對女人來說,為人女、為人妻、為人母……每個角色都有不同的腳本。切記,不要以完美的標準去要求自己,也不要以完美的標準去要求別人,大家都放寬心,寬容地接納自己和他人,欣賞對方的優點,包容對方的缺點。愛一個人,不是改變他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而是接受他本來的模樣。如果每個人都這樣想,這樣管理自己,那麼婚姻中就能多些寬容、多些笑聲;少些爭吵,少些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