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純認為這是天賜良機,公孫瓚帶兵離開了遼東,他再也沒有任何顧慮了,趁此機會,終於動手了。張純領軍劫略薊中,殺護烏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人,聚眾至十餘萬人,屯兵肥如,打出了彌天將軍、安定王的旗號。與烏桓王丘力居兩麵夾擊,準備一舉拿下遼西,手刃公孫先。
如今已經坐實了漁陽張家反叛的證據,公孫先將張舉、張起以及一眾彌天劍衛交給了劉經,畢竟這已經是朝廷的事兒了。他作為一個縣令隻能把反賊交給上官。二人如今被押入了遼西大牢聽候新任幽州刺史劉虞的發落。
劉虞帶著大將鮮於輔領兵前來,與張純開戰互有勝負。隨後,劉虞領兵前來,準備兵駐遼西。劉經作為遼西太守自然是要前來迎接,公孫先也是以令支縣令的身份,在迎接的隊伍之中。
隻見大隊人馬浩浩蕩蕩的來到了昌黎城門前,公孫先舉目遙望,看到為首的一名文士,麵容和善,看年紀大概三十多歲,雖然頂盔摜甲,但是也遮蓋不住他那一身的斯文氣息。
這人便是劉虞,字伯安,徐州人氏。身邊還跟著一員大將,十分健碩,鎧甲上血跡斑斑,手持一把大刀,威風凜凜,以表不凡,生的是環眼虯髯。此人便是鮮於輔,漁陽人氏。是漢族與丁零族人的混血。
大隊人馬來到城門前,劉虞翻身下馬,彬彬有禮的說道:“劉虞謝過諸位同僚迎接,感激不盡。”說著朝眾人一拱手,然後吩咐鮮於輔安營紮寨。
眾人不敢怠慢,紛紛下拜,齊聲說道:“我等恭迎刺史大人。”
劉虞讓眾人不必多禮,而後問道:“久聞赤瞳邪公子大名,不知可否出來一見?”
公孫先聽聞,分開人群,來到了劉虞麵前,躬身一施禮說道:“下官公孫先公孫孟知拜見刺史大人。”
劉虞笑嗬嗬的把公孫先攙起來,看著他說道:“公孫孟知,好,好啊。果然是天生異相,赤瞳如血。真是英雄出少年呀!在下替幽州百姓謝過孟知了。”說著朝公孫先施了一禮。
公孫先急忙攙起劉虞,連連說道:“下官不敢受此大禮,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更何況我公孫家世代戍衛幽州,烏桓蠻夷欺壓我幽州百姓這麼多年,也該吃點苦頭了。”
劉虞聽聞,點點頭。與公孫先攜手攬腕,並肩而行進了昌黎縣城。
幽州刺史前來,自然少不了接風洗塵。酒宴之上,公孫先提出了將烏桓人斬草除根的想法。劉虞卻不以為然,為政寬仁,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烏桓人,認為公孫先的殺戮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公孫先接著酒勁大肆反駁了劉虞,二人言辭激烈,最後公孫先憤慨的離去,搞的整個宴會不歡而散。
第二天,劉虞照常的舉行軍議,公孫先也若無其事的照常參加。劉虞見公孫先並沒有因為昨夜酒宴間的爭吵而對自己產生芥蒂,麵容也舒展了不少。劉虞很清楚,此次張純造反,若是沒有公孫先的臂助,這場仗恐怕會很艱難。
劉虞先開口道:“諸位將軍,逆賊張純如今攻破了襄平,來勢洶洶直逼昌黎。我意,由公孫先帶領白馬義從前去迎敵。”
眾將紛紛點頭,表示如今想要挫敗敵軍銳氣,隻有讓邪公子出馬了。公孫先也是當仁不讓,出列說道:“刺史大人,在下願意前往。”
劉虞點點頭,看著頂盔摜甲的公孫先,心中喜愛非常。旋即說道:“好,公孫將軍,就由你為前部先鋒,前往襄平迎敵。此戰意義重大,還望將軍慎之又慎。”
公孫先一拱手,朗聲說道:“請刺史大人放心,先定然不辱使命。”
劉虞親自將令箭與先鋒大印交給公孫先,說道:“在下祝公孫將軍,旗開得勝。”
緊跟著身後諸將皆是隨聲附和:“我等預祝公孫將軍旗開得勝!”
公孫先意氣風發的接過大印,朝眾將一拱手,大步流星的離開軍議廳,下去準備了。劉虞看了看他離去的背影,心中不由的感慨萬千:公孫伯圭真是生了個好兒子了。想想自己的不成器的兒子劉和,倍感焦慮。如今劉和比公孫先還大幾歲,整天就知道吃喝玩樂,結交狐朋狗友,讓劉虞看到他就頭疼。